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1431|回复: 6

散杂居地区回民婚俗文化探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2 19: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散杂居地区回民婚俗文化探析

——以山东地方镇为例


——李华·中国民俗网



摘要:学界关于散杂居地区回族民俗文化的研究较少。山东地方镇是一个典型的回汉杂居地区,近年来回汉通婚频繁。地方镇的回民婚俗表明,散杂居地区的回民婚俗,一方面包含了一些西北等回族聚居地区和当地汉族婚俗的共同性,一方面又与两者的婚俗有所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散杂居地区的回民婚俗,这种民俗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伊斯兰教;儒家文化;回民婚俗;山东地方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回族学的研究已蔚为大观,然而对回族婚姻民俗生活的研究不多,既有的相关成果偏重于对回族聚居区、城市回族或历史上回族的婚俗研究,关于散杂居村镇回族婚俗文化研究则少之又少。本文以山东地方镇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解析散杂居回族地区回民风俗传统和婚姻文化习俗及其文化功能。

一、地方镇的回民风俗传统

  地方镇所属的《平邑县志》记载:“伊斯兰教随着回族的迁入而传来本地,迄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1488年从济南金家庄迁来的3户金姓回民,是最早入境的穆斯林。至1912年,境内即有穆斯林近千人。”后又有回民从济南的大小金家庄、党家庄及泰安、齐河等地迁来居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平邑县回族人口为442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主要有金、陈、杨等姓氏,聚居在平邑、地方、保太、仲村、三里峪等地。

  地方镇西距孔子故里90千米,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辖有62个行政村委会,92个自然村,共26786户、8.4万余人。1949年前,全镇回民不足百人,1960年回民仅120多人,至2014年共计177户、677人,主要居住在利民村,进展村和爱华村。

  地方镇回民姓氏中杨姓是大户,另有周、米等共十四姓。回族先民入华之初,并无姓氏,在因地适宜的生活中,随着对汉民文化的接受,回民逐渐采用汉姓。回民姓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固然有和汉人相同的张、王等普通姓,也有特有的回、哈、萨等纯回姓和马、麻等准回姓,罗常培认为从中可以反映出宗教信仰或民族来源;日本学者小林元认为纯回姓都以回教徒的谱系作基础,准回姓就有依据汉姓来的。

  地方镇回民在伊斯兰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双重浸染中,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群体。当地汉民习惯称伊斯兰教为“小教”,而自称“大教”。回民自称“老表”、“老麻”或“老麻家”、“老板家”。地方镇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寺内有光绪二十年(1894年)所立的《左军门捐资重修清真寺碑记》,记载了左宝贵与地方清真寺的渊源关系。清真寺曾被拆毁,1993年和2011年,回、汉两族群众共同维修和重建了清真寺,寺门悬挂的匾额“亘古清真”,系本地汉族书法家刘岳所书。当地回汉两族历来和谐互助,有“一坊建寺、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清真寺凝结着当地回汉民族的深厚友谊,见证了回汉一家亲的民族关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廪生李景星撰《山东沂州府费县乡土志》卷上,记载了本境回族的文化习俗。

  本境之中,除汉人外,只有回人一种。据最近调查,共二百九十八家……西乡地方五十四家,平邑一百五十六家,西北乡仲村四家;保泰十六家;西南乡梁邱四十家。其风俗不饮酒、不食猪肉,婚姻、祭葬等事,一切不与汉人同。惟相处既久,视为固然。交际之间,各从其便。两族尚无争竞云。

  传统的地方社会以务农为本,但集市自古兴盛,至清代“地方集为邑中形胜,四方辐辏,衢路交冲。”据《费县乡土志》载,庄上社统有二十三个村庄,就是以地方村为枢要,“社内官集一处,设在地方。”每逢农历四、九有集。回民素有“回回两把刀,一把宰牛羊,一把卖切糕”的经商传统。地方镇回民多数从事传统的宰牛羊、清真糕点、清真餐饮业,尤擅作牛羊“经纪”人。

  二、地方镇的回民婚姻习俗文化

  毋庸讳言,伊斯兰教对回族习俗起决定性的影响,“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回族的风俗习惯……伊斯兰教文化对穆斯林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婚姻家庭、生儿育女、饮食卫生、丧葬殡礼、节日庆典以及道德行为等,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今回族风俗习惯方面保持的一些民族特点,从来源上来说,大都是从伊斯兰教规、教律上演变过来的。”而生活在汉文化大环境中的地方镇回民,其生活习俗尤其婚姻习俗展现出伊斯兰教和汉族传统礼俗双重互动的影响,既有别于当地汉文化习俗,又不同于聚居区的回民文化习俗。

  婚姻是人道之始,是“终身大事”。在西北回族聚居区,回族老人常把儿女完婚称作“卸担儿”,认为是父母的责任。回族婚姻传统要求男女双方必须都是穆斯林(伊斯兰信仰者),因为“你们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妇女,直到他们信道……你们不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以物配主的男人,直至他们信道。”(2:221)因此,回族人的婚姻多为本民族内部或穆斯林之间的联姻。这是回族婚姻类型中最基本、占据主流的通婚形式。故此各地回族之间多有复杂的亲戚关系,被形象地称作“油香亲”。谚语“回回的亲,扯不断的根。”“回回亲,亲套亲,砸断骨头连着筋。”就是对回民族内婚姻关系准确而生动的描写。

  一般而言,如与非穆斯林婚配的,先需非穆斯林一方归信伊斯兰教,民间名之为“进教”。“回爹汉妈”的民间传说则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回汉通婚的历史。事实上,回族“只进不出”或曰“片面通婚”、“妇女外嫁禁忌”的婚姻习俗在地方镇并非一成不变,在多元选择的现实生活中,地方镇回汉通婚增加,当地有句俗语“孩子的舅家是汉民(或回民)”很巧妙地暗示了回汉民族的姻亲关系。在地方镇,一个重要的文化习俗是,在进教仪式中要给娶进的新娘或随回民的新郎起一个“回回名”这一文化仪式很重要,从下面的一个民间传说可见一斑:
  杨氏某家娶汉人媳,未举行入教仪式。据传此妇老而将终,死而复苏哭曰嫁回人而未入回教,死后回汉两教俱不接受。其家人乃请阿訇为其做讨白、起经名,始得善终。故回娶汉媳者必请阿訇起经名为其入教。

  在调研访谈中,笔者注意到,在地方镇的回汉婚姻中,起经名入教仪式是回民重视和汉民同意的一种默契行为和彼此的文化适应过程。

  个案一:汉族李某嫁于回民小崔,先在清真寺里进教,取经名“赛里麦”,学习过伊斯兰教常识,生活上我按回族清真方式做,觉得人有信仰好,回民爱干净,多数人很直爽,好打交道。

  个案二:回族丁某自觉回回有讲究,本想嫁回民,没找到合适的;总归要人好,嫁于汉族小庄,生活习俗随回民,两个孩子户口是回族,都取了回回名,去清真寺学习过教门知识。丈夫小庄插话说:我对回民的习俗了解一些,我自己很注意这方面(指回民禁忌)。

  地方镇回民婚姻过程,过去多类似于中国传统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着“一家女百家提”的乡俗,但是回民定亲没有给男女双方合“生辰八字”之俗。近十多年自由恋爱“自己谈”成为趋势,等到年轻人基本谈成了,通过中间人挑明亲事、走礼数。一般由男方托中间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同意后择吉日到女方家“下礼”,把亲事定下,男方要出聘礼(礼物和礼金)、送喜点心,女方将喜点心分赠亲友近邻以作通知。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把送礼定亲叫作“插花”,双方要请阿訇和亲友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其意是为姑娘插朵美丽的花,表明女孩已有所属。

  西北回族有男女双方家长见面说“赛俩目”、“拿手”礼(视为约定)的宗教仪式。地方镇回民并无此仪式。代之以“下礼”习俗确定姻亲关系。过去是“定亲早、结婚迟”,现在一般是在定亲一年左右或略长至两个年头就会登记结婚。成亲前数日男方将日子写在喜帖上连同新娘服装一起请人正式送至女方家里,称作“下催装”。女方亲友赠送钱物,称之“填箱”、“添箱”。男方亲友赠送钱物谓之贺喜。不论是“添箱”还是“贺礼”,都会记录在喜簿上,以备将来还礼时参考之用。

  婚姻缔结中的彩礼现象及其文化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彩礼通常指的是由新郎家向新娘家转移的财富,有人类学者直呼之为“新娘的价钱”,故此彩礼于两家间带有了些许买卖婚姻的意味。刁统菊曾留意到聘礼(聘金)的文化意义。阎云翔敏锐捕捉并富有洞见地剖析了礼物流动中彩礼习俗的变迁和青年女性权利的崛起,以及现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一系列命题。

  回民婚俗中既有接受和流通彩礼的现象,也有一种受到伊斯兰文化影响的聘仪文化,即在缔结婚姻时,“你们应当把妇女的聘仪,当作一份赠品,交给她们。如果她们心甘情愿地把一部分聘仪让给你们,那末,你们可以乐意地加以接受和享用。”(4:4)穆圣说:“婚书越简单越好,聘金应以男方能力和女方情谊为定。一枚铁戒指或一把干枣,都不算少。”故此,可依据双方的同意和男方经济能力必须给女子本人聘仪,即纳“麦哈尔”,可以是金饰品、钱、物、教授《古兰经》文等,这是专属于女方本人所有和支配的。当然,若女方本人乐意也可减少但不可以取消聘仪。经此聘仪,回民穆斯林的婚姻方成。由此可见,回民聘仪在性质上与彩礼有别,穆斯林聘仪文化内涵更丰富,包括金钱物质、教授知识在内的精神价值。瞿明安认为“聘礼是一种反映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象征符号。”刘从水指出:“聘礼不仅与当事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相适应,而且与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社会观念相关联。”

  地方镇回民婚礼素有简朴之风,在十年前办婚事,虽亲友乡邻来贺,男方家请阿訇开一桌经席而已,女方家则无需宴请。近年宴请风气渐浓,这兴许与人们生活富裕程度不无关系,更多的深义在于面子和摆阔,受攀比心理、社会风气等因素影响,有“一动一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之“高彩礼”、“大操办”、“高陪嫁”现象。

2019-06-12_19-54-49.png

  结婚前一天,回民一方做“知感”仪式活动,旨在感恩真主,西北穆斯林俗称“过乜贴”、“尔麦里”,要请阿訇诵念《古兰经》,要走林,还要烫喜面。烫喜面又叫“吉油香”,与西北回族“炸油香”相同。“油香”是回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统食品,每逢子女婚嫁、节日、亲属归真及其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或生子、起回回名、乔迁、病愈、举意等要做知感,吉油香分赠亲友邻里,或表庆贺,或为纪念。

  地方镇回民婚礼仪式中最重要的是念“尼卡哈”,即在迎娶新娘过门时,由阿訇主持、男方家长和女方家长(多是舅舅)、众亲友街坊四邻参加婚姻见证的仪式。仪式中,阿訇诵读《古兰经》,询问新郎、新娘是否自愿嫁娶并当场诵念“清真言”“作证言”后,阿訇用阿拉伯文书写证婚书(伊札布),交由新娘保管。回族穆斯林普遍重视这一宗教仪式,阿訇在仪式中进行以夫妻恩爱和家庭和睦为主题的演讲。讲完后,在热烈欢庆的气氛中会向新人抛撒喜糖与染成红色、绿色的花生、栗子、核桃等喜果,众人特别是孩子们于嬉闹中纷纷争抢、均沾喜庆。地方镇回民婚礼中没有宁夏等地“耍公婆”、表针线(摆针线)与唱宴席曲的习俗。

2019-06-12_19-55-09.png

      地方镇回民结婚有“叫三”之俗,结婚当日由两位年轻女子把新娘接回娘家暂待片刻后送回婆家,一般会有随行一小男孩端送一盘喜馒头(46个或66个),婆家人收下喜馒头、仍需留10个(谓此婚事十全十美)压盘子由娘家人带回。如两家距离较远,可在婆家当地的娘家人亲戚家里完成此礼仪。当然,有当日不“叫三”,稍后行事的情况。当地汉民有结婚当日随新娘陪嫁用于压喜床的一对团圆饼的习俗,回民无此俗。“叫三”不同于当地汉民的回门,回门一般在婚后第二、三天,新郎陪新娘一同前往女方家行谢亲礼,女方家要设喜宴。回民新婚并无汉族新妇回门时“拜家庙”“上喜坟”的习俗。

  地方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散杂居地区回民婚俗的鲜明特点:一是保持和发展回民特色,即中国伊斯兰文化特征。回民持守伊斯兰教律,注重饮食、婚丧嫁娶方面的禁忌,有着明显区别于汉族的清真生活方式。地方镇回汉两族在“清真”与“非清真”的边界中,一种“小教”回民和“大教”汉民的族群信仰边界与生活习俗差异的秩序合法性被当地人们共识。散杂居地区的回民跟西北聚居区回族相比,表现为居住格局上更为松散,民族风情略显单薄,宗教信仰氛围较弱等特点。二是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开放性和融合性。地方镇回民生活在孔孟故里,在回汉一家的和谐相处中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化育。当地回民家庭贴“都阿”(祈祷)和清真饮食的特有标志“汤瓶”,生动反映了回民对伊斯兰教信仰的认知和自我表述,更可贵的是回民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吸收华夏文明,在不断融合两大文明的过程中,适应并不断完成自我更新和发展。因此,在从天方(沙特麦加)到地方的时空演变中的回民不仅落地生根,而且在与他民族互动生活中彰显着伊斯兰和华夏文明的文化创新,展现着古老而又年轻的中伊两大文明的完美融合。

  三、讨论与结论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在一个特定共同体的生活中,文化的每一个因素都扮演一特定的角色,具有一特定的功能。”社会各组成部分是一种动态的社会现象。生活在同一具体时空里的人们处在文化互化中,具有连续性特点。社会各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经验性的实在,它是存在于复杂的社会现实背后的结构形式,是从具体观察的社会行为中抽象引导出来表达意义的象征符号。这些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一系列符号模式建构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和生活世界。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作为综合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复合型的功能。有学者对婚礼仪式进行多元向度研究,认为婚礼“在一定意义上完善了社会秩序和礼治法规,表征了民族文化意义体系,聚合与强化了姻亲、血亲、子嗣、财产等社会关系,呈现出多重功能。”

  近年来,以地方镇为代表的散杂居地区的回民,跨民族婚姻越来越多,尤其与汉族的通婚成为一种趋势,因此,由通婚而建构的民族关系与社会互动在民族杂居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此我们探析归纳散杂居地区回族婚俗的功能特点。

  其一是文化记忆与传承。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和文化场景之中。人类创造文化,同时文化不断地型塑着人,使人逐渐社会化。一个人“从他出生之日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回族受到伊斯兰教和华夏文明双重文化润泽。回民在婚丧嫁娶、回汉姻亲往来中,请阿訇主持、诵经和演讲,及回汉两族共享互动的“过年”等重大生活场景,为民族成员尤其是儿童学习和交流民族文化提供了极佳的时空情境,这对实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延续和弘扬是必要的,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可以实现在自我与他者的民俗生活互动,进行回族文化的学习、记忆和传承。地方镇回民在儒家传统和伊斯兰文化共存、碰撞和交融中形成独特的婚丧嫁娶诸种生活习俗。

  其二,民族的民俗生活方式认同。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由其所处的地理历史环境,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知识体系等社会文化综合决定的。不同民族真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差异性形成了人类族群精神世界的区别性特征,由此主导并型塑着每个个体的精神信仰、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回汉民族一家亲的生活历程和回汉姻亲关系的社会交往蕴含着情感和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交融,在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交流合作中构筑美好生活。费孝通认为:“生活在一个共同社区之内的人,如果不和外界接触不会自觉地认同。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共同体,必须和‘非我族类’的外人接触才发生民族的认同,也就是所谓民族意识,所以有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在民族杂居地区作为人数少之又少的地方镇回民,如何保持和展现回民文化特色,是一个长期的命题。在其中,清真寺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寺坊是一种宗教性的地缘社区,它整合着整个社区的生活,实现了社区内部的自治,同一寺坊内的穆斯林以寺为中心形成了错综交杂的社区网络,并且可以保障该社区辐射范围内的物质、精神、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广大穆斯林群众提供方便,保证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与内部秩序的整合。”每在婚丧嫁娶诸要事和传统节日时,回民齐聚清真寺完成宗教礼仪与社会实践,这种融集体性、群众性、宗教性、社会性于一体的生活强化了民族认同和信仰认同,在整体上展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及其民族精神。每个人在一种共同的信仰和共享的文化中具有了一种归属感,集体认同使个体获得满足感和荣誉感,个体之间也获得了精神支持与生活服务,实现着民族的文化整合与社会控制。更进一步地促使人们在民族文化的学习中实现人们的群体意识和族群认同,个体和整体的民族意识与热情被激发,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有利于回族文化的长远发展,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内涵的有益充实,更彰显了文化的多元、博采与靓丽。

  其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毋庸置疑,族际婚姻必将涉及民族关系,且被认为民族间亲近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据笔者对地方镇回汉民族交往的多年观察,笔者认为,回汉两族历来有着团结互助的文化传统,随着回民婚姻由族内“油香亲”及“只进不出”习俗的被突破而向“有进有出”和“回女外嫁”增多的演变,加强了“回汉一家亲”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不单是婚丧嫁娶、节日,回汉民族之间在礼物的流动中形成层层富有张力的人情网络和社会关系,起到了维持民族互动、社会往来的重要功能;更重要的是,在族际婚姻关系、经贸文化和社会网络的互动中,可以最大程度上促进双方的了解、认知,彼此尊重和理解,取长补短,取强补弱,这有益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增进民族感情,有利于实现回汉等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从深层的重大现实意义上说,如何实现民族之间在最大程度上的相互认同,彼此给予最大的发展支持,这无疑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方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四,社会和谐共同繁荣。人们在特殊场景中实现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重新调节与建构,追求和平和谐和美,从而实现姻亲关系和民族社会之整体秩序上的和谐统一。在回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中,非常看重人所处的社会生活实际。穆斯林追求的是两世吉庆的生活,作为礼仪实践的主体,在对真主的崇拜中成为真主的顺从者,人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以便人和世界达成一种和谐与平衡。世界是人类生活实践和相互联系的场域,二者关系密切。人类在适应、开发世界的同时,又在建构新世界,一个自然与人文交融的世界,一个动态发展的世界。散杂居回汉等各民族的人们通过婚丧嫁娶等社会性(世俗性)互动,不断调整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心灵(精神)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族之间、民族内部各家庭间的关系。地方镇回民选择的“清真”生活方式,追求两世并重,将信仰付诸于社会实践生活中,强调与人为善,注重社会公德,主张和平与和谐。因为真主启示人类:“世人原是一个民族。”(2:213)“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们互相认识。”(49:13)伊斯兰教认为是真主化育了众多民族和宗教,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之间应当彼此了解,相互认识。社会互动中的散杂居地区的回民婚俗生活为自我与他者之间搭建了彼此尊重认知、学习交流、往来相贺的情境和通道,特别是姻亲关系“血浓于水”的生命纽带,由此而建构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文化理解的共同体,密切了民族关系和共同命运。特别是在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积极有效的民族交际与文化互动是一种互惠双赢的战略,对于改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等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6年第2期 
发表于 2019-6-12 22: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选题不错,山东崇尚礼教,看看伊斯兰文化是如何与儒教文化完美融合的
发表于 2019-6-12 23: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儒释教,教门早已融合
发表于 2019-6-12 23: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族一些习俗很有意义
发表于 2019-6-12 23: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说要赶时代的潮流,但圣传的教门更要坚守正统,坚守道统
发表于 2019-6-12 23: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个地方都有不同,都记下说不定未来会用到
发表于 2019-6-19 12: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斯兰教认为是真主化育了众多民族和宗教,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之间应当彼此了解,相互认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20: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