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4264|回复: 0

【伊斯兰在中国】获得恩典的礼节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的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1 06: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60截图20180625074623631.jpg


导师 穆罕默德·哈比卜·尔里米 演讲

从乃格式班迪看哲赫忍耶的传承(四)

——传承下的礼节模式的解读(传统礼节是护教学)

一、获得恩典的礼节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的解读

(一)外表的礼节


跟随者在“两海汇聚”(见《古兰经》18 章)即引导者与跟随者同在时,跟随者不敢正视引导者,如皇王前的逃奴,要谦卑至极。不随便坐下,没有询问就不能随便询问,除非是属于教门、教法、道乘的问题。对于私事和没有价值的一些事情,在传承中是不容许随便询问,也不准许随便开口说话,也不可以与同时在场的其他人交谈说话。即使是在场的谢赫、热依斯都须保持沉默,表现出谦下服从、敬重、恭敬的礼节,坐的时候必须正对着朝向他而坐,不能歪身背向而坐。与替位者交往时应该视为圣门弟子与至圣ﷺ之间的交往、穆斯林与圣门弟子之间的交往。在这种礼节下,就打开了与至圣ﷺ交往的“真梦的门”。其经典根据是:至圣ﷺ说:“我教生中的学者们如同以色列的圣人。”又说:“学者是万圣的继承人。”又说:“群众中的学者如同教生中的圣人。”这三段圣训在乃格式班迪的传承里是作为遵守教法、认识真主的真正学者所须遵守的礼节条件。声音不能抬高到压过了毛拉、导师、父母,这种人的善功是被作废的,而他自己却不知道。这是《古兰经》中真主对圣门弟子的礼节的要求,更不能反客为主,否则他就违背了礼节。

但在哲赫忍耶教门里,这个外表的礼节就放得比较宽,准许询问任何问题,包括教门的事情、私人的事情、世俗的事情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允许跟随者向他们的引导者提问。但是要注意场合,在公众之中,只准许谈公事,谈教门;在私下,可以平等地就各种问题进行询问,包括在街上遇到引导者,他们可以打招呼,说赛俩目,可以询问问题,可以交谈。这些都是允许的。对于声音压过引导者之人,不加以阻止,而只是加以劝化,让他们注意这些礼节。所以在哲赫忍耶的传承里,这套外表的礼节不是很严格,不像至圣ﷺ和圣门弟子之间那样严格,有一定的民主性。

但对于三种人则不在这个礼节范围内:
1.驮经的毛驴——在《真道隐秘》中有鉴别方法,当你见到一个学者,你跟他说:你的学问超过所有的人,你已经无人能及了。这时,他如果说:我只是真主的一个奴辈,我所知道的只是沧海一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此则他是真正的学者,必须敬重他。如果他一听就高兴,沾沾自喜,那他就是驮经的毛驴子。如果你见到一个学者,你跟他说:某某地方有一个人,他比你更有学问,比你更有遵守。他说:你告诉我他是谁,我一定去拜访他。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学者,我们就得尊重他。如果他听了这话以后就生气、不高兴并加以否定,那么他是驮经的毛驴子。

2.口是心非——嘴里讲的都是教门,讲得都很好,但是对于妻室儿女、父母亲戚、邻居朋友,他并不是照经办事,他就是口是心非的人,而且这种人不守约会,说的和做的不符合,有出入。一个学者如果有了口是心非的毛病,他就不属于真正的学者。

3.有口无行的假学者——这种人光有语言,说得很好,却没有行为的表现,《古兰经》中有明文说:“你们为什么光说不做呢?”这种人是被谴怒的,这些人都被称为假学者。正如真主所说:“你们读经之人,怎么劝人行善,而忘记了自己,难道你们不了解吗?”(2:44)所以他们就不在这个“礼节”内。

(二)内里的礼节

凡是漫不经心、心绪不宁,遇上了逆境阻拦,受到考验、疾病、灾难、致残,就发生了糊涂的想法,甚至存有憎恶的心情,这些都会使他的引导者的心与他分离开。所以在内里的礼节上,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做感谢之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健康还是生病,顺心还是不顺心,任何时候都感谢真主、服从真主、顺从真主、驯服真主、满意真主。任何事情,只要是真主的意愿,作为奴辈都喜欢,都满意。“您叫奴辈进天堂,奴辈感谢你,您叫奴辈下火狱,奴辈也感谢你,只要是你为主的意愿,奴辈都心甘情愿,心满意足地接受”。保持了这样一种心态,他就具有了内在的礼节,遵行了内里的礼节。乃格式班迪的这个传承事实上也是一种护教学,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矛盾的时候,他都归结在个人的身上,而不归结在他的导师、引导者身上,这样不愉快的事情就逐渐从他的记忆中消失。如果做不到这一条,他的引导者对他的记忆就会逐渐地减少,甚至消失,因分心往往会导致他从引导者的视线和记忆中消失。

只要是真正的引导者,他的跟随者在他的心中都有一块地盘、一块记忆或居住之地存留。所以在引导者心中有一块地盘的人,才是一个跟随者。它的比喻是:一个人从九层天上坠下跌得粉身碎骨、丧失生命的损失,都没有比从引导者的心上跌倒之人的“灭顶之灾”更为遭难和不幸。因为,从引导者的心上跌倒,就是他已经从真主的观看、关注上消失和死亡,则他的灵魂和他的信仰也就已经死亡了,这是内里礼节方面最大的损失和后果。所以,在穆勒师德和穆里德的“两海汇聚”时要聚精会神,心怀喜爱,恭敬尊重,以自己的心来朝向他的心,以等待、期盼望想他的关照,那么关注的心情就会充满在跟随者的内心里。注视的心情是跟随者向真主求内在的特恩——此时“真爱”的品德就会油然而生,他就得到了坚定信仰并寻求到充满宇宙的特恩,得到一种无形的、无感觉的、无感受的真恩惠福的灵感,这种恩典就是真主已经使我足之够矣,真主已经使我心满意足的心态。这就使他在诚信里面感到甜美,得到恩典。凡是因诚信能得到的恩典,先都是无形无征兆,是无感觉、无感受的。这种特恩就好像他在至圣ﷺ面前是一个诚信坚定的合格的跟随者,他就进入到真主的道路,加入到圣贤们的行列里了。同样在继替之人(خلفاء)面前也能得到真主同样的恩赐。这一切恩惠只是凭着真主的独慈和喜爱至圣ﷺ的情分才能到来,这种感受不可言传只能意会,他就经常具有一种期待和导师相会相见的心情,在和导师见面时,在心境相合之后,相会停留的时间不能太长,事毕即返回,言毕必归,以免贪恶而产生为难和讨厌,因为物极必反。

在这种传承下,就形成了一种心态和心情的模式,即所有事情都感谢真主,所有事情都遵行在注重内心的心境和心情里面,即心满意足的心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22: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