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清真绿茶

民间传述史料《回回原来》

   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0: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段  问何者为神
缠头问曰:“何者为神?”唐王答曰;“利出周朝,文王驾下有一军师,姓姜名尚,又字子牙,学名吕望,道号飞熊,称为太公。八十遇文王于渭水之滨。此人能拆天补地,斩妖除邪,呼风唤雨,奥妙无穷。辅佐文王除暴安民,功成之后,斩将封神,神像名号多不可尽述也。”
缠头问曰:“何者为佛?”唐王答曰:
“佛出周朝昭王甲寅四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寅时降诞,其父是梵王皇帝,其母是摩耶夫人,妻是耶伦公主,子是罗太子。此人年长一十九岁,出家修行,受尽千辛万苦,七十二转成释迦佛。自此佛道行于中国,可以拜。”缠头吟诗一首:
梵王太子称释尊,子牙斩将封象神。
二人皆出周朝内,周朝以前拜何人?
唐王甚服其言,随而吟诗一首:
佛为人生人封神,神佛俱是人为尊。
护国佑民是神否,周朝君民何人恩。
台城饿死梁武帝,念佛佛不救急君。
神佛原来神之后,望空拜主是原根。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0: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段  赞孔比圣论五行
唐王吟诗已毕,又曰:“中国出一圣人,称为夫子,有他赞语,朕念于使臣听之:
亘古一人聪明睿智,德配天地教化存人。
陶成诸子删述六经,道冠夺古历代师尊。”
缠头答曰:“西域亦有一圣人,其名穆罕默德,也有他赞语,使臣念给主公听之:
大圣人德百帝真君降服邪教归正清真;
元气秉梓智圣生成道传万代教授真经。”
唐王曰:“中国圣人姓孔名丘字仲尼,家住鲁国迤西,立一学堂,教化徒弟三千;七十二贤人,使臣知否?”
缠头吟诗回云:
孔子鲁国驾下臣,教化七十二贤人。
未闻孔子入道否,朝闻夕死未可因。
唐王曰:“中国圣人生于周朝,西域圣人降于何时?”缠头答曰:“名在先,生在后,前圣之统绪,后圣之规模,此圣之后述无圣矣。”缠头吟诗一首:
西域圣人降于堂,十二万馀圣人光。
大凡教下俱称赞,后人引会进天堂。
唐王曰:“西域圣人得入道乎?甚么品级?”
缠头吟诗回云:
圣人受命乃志真,降于天堂奉主钦。
不因真主传正道,不造乾坤不造人。
唐王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乃孔子之道。当日周游列国,行其教化,中国之人,无不知晓。西域圣人道传何事?”缠头答曰:“诚礼济斋游,此五行乃吾教穆罕默德圣人之道,西域男女皆知。”唐王曰:“何为诚?”
缠头曰:“诚是实心认主。”吟诗一首:
先认造化真主,提防光阴有限。
念作证之言语,此言常念心间。
身在无价之宝,回光返照当先。
若为非事千船,后世之日难见。
唐王曰:“何为礼?”缠头答曰:“礼是礼拜,拜是拜主也。”吟诗一首
定心志信亿有,须当感谢朝参。
每日午时交还,如临深渊之站。
听念专心用意,鞠躬胆战心寒。
分毫不差皆全,许邀天堂为伴。
唐王曰:“保为济?”答曰:“济是周济贫乏也。”吟诗一首:
财馀皆行此课,理当舍散贫乏。
二十两上五钱,系是天堂功课。
昧心奸细不舍,未知周转谁家。
财帛妄费罪加,后世考算尤怕。
唐王问曰:“何者为斋?”缠头答目:“斋是缄口免罪,西域另女,莫不遵行。”吟诗一首:
把斋暗行功课,不论贫富易难.
一年晦日交还,永久遵行不脱。
操练一身罪过,勘守七窍差错。
若不从心归依,外教之人一伙。
唐王目:“何为游?”缠头答曰:“游是天房也。”吟诗一首:
天下国土无类,因何朝拜天房?
真主造化天央,系是人心遍望。
路途遥远阻隔,乃是脚力行粮。
七日朝礼应当。五时俱全前向。
缠头讲论大道,包罗两世之全美,唐王心中甚喜,遂吟诗一首:
中国大道孔子传,西域大圣降临凡。
十流仁义礼智信,诚礼济齐出世间。
五常只论今世事,五行包罗两世全。
只说孔子道德大,谁知天外还有天。
唐王吟诗已毕,向曰:“回回二字何谓也?”缠头吟诗回云:
回回二字少人知,回回远远透玄机。
圣人传命口内口,月出东方日转西。
教道遵行心口同,明命字义亦相通。
字形内外俱如一,惟有一回采听知。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0: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王曰:“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七十二旁门,各有其名,各有祖传。你教之道,何祖立教,遗留甚事?”缠头答曰:“夫天地开辟以后,自降人祖以来,乃奉真主明命立教清真,遗留五行,所以赐命道传于万代,一切就理,不论浮情。历代圣人,无一个不奉命行教,但品级不同,皆待主命至遵行所各与清真之功课,就绕五时朝拜真主,此吾教系多钦命圣人传世于后,当行可行,当止可止矣。遵天命清真,万古不朽,后有七十二旁门,一切浮华非圣之道,皆为异端,斯害不浅也。”唐王曰:“圣各有教,教各有道。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孔教亦不真乎?”缠头答本曰;“使臣不敢以孔子之教为非。岂不知《论语》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唐王曰:“尔教何以为清?”缠头答曰:“一尘不染,万渣俱净,归本一主,洁如澄水,明如满月,且万物轻清在上者为贵,重浊在下者为贱,此吾教取清字之义。”吟诗一首:
清玄上冲斗牛宫,下悬日月照九重。
青边降下三点水,风调雨顺百草生。
青天月水谁造化,月水青玄主大能。
有人参透主月水,开云见月宇宙清。
唐王曰:“尔教何以为真?”缠头答曰:“言无虚假,行无诈伪,视人生一世如巡旅,富贵如浮云皆假,主以真言教人,人以真心认主,循以行,臣事君以真忠,子事父以真孝,视人世一切往来酬酢(处世接物)皆真,此吾教取真字之义也。”吟诗一首:
真主真命立清真,真圣真传真行遵。
真恩真圣真造化,真山真海真乾坤。
真君真臣安天下,真经真理训黎民。
真圣真言传真教,真心真学入真门。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1: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段  敕封清真正教门
唐王闻言甚喜,遂赞曰:“认定清真可谓正教门也。”吟诗一首:
至正回回教,清真非旁门。
存心有独向,属意无同尊。
计日齐瞻拜,按时感酬恩。
古今永不二,赖有经书存。
天子赞毕,缠头吟诗一首:
人祖奉命传清真,后有七十二旁门。
自古清真传大道,五时拜主真教门。
唐王诚服两世清真大道。缠头默视诚念,吾教之心未见其意却是真否,吟诗一首:
天覆地载是客房,普世山河画一张。
明灯高照席全备,行人下店问李张。
又解曰:
行人大道此处明,灯房席画何人能。
为人若不明此理,枉来人间走一程。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1: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段  敕封掌印钦天鉴
缠头所吟之诗,所答之语,皆是有意提醒唐王,奈何唐王只有今世之洪福,后世清福无份,全不追思缠头言语之内是何深意也。
当下唐王见缠头经书精明,道德兼全,讲论不辍,对答如流,故而喜曰:“尔既达阴阳,善察未来之事,朕留你中国,封为钦天鉴掌印镇国钦差识宝回回,以观灾异,与国同休,尔意何如?”缠头不语,唐王曰:“莫非与国同休,未为远乎?与天同休何如?”缠头躬身,不肯谢恩。唐王曰:朕封尔高官爵禄,百岁荣华,岂不美哉?”缠头吟诗一首:
百岁高官如梦韬,不受爵禄最为高。
千年富贵如沙岸,万栽荣华似海潮。
普世真企汤泼雪,白玉乾坤火燃毛。
不恋今世荣富贵,最怕后世被火烧。
唐王曰:“朕当许尔在中国传真经,立正教,传清真之道,行功拜主,惟辨后世永久天堂,乐意如何?”缠头答曰:“臣但独居无偶,道传何人。”唐王曰:“朕选三千唐兵至西域,更换三千回兵来中国,与卿作伴,尔意下何如?”缠头方才谢恩。
唐王即选三千唐兵至西域,选换三千回兵来至中国,生育无穷。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1: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书来历系康熙皇上自外驾还住马总兵衙门,忽问马总兵:“你既是回回,亦知命名之意么?”对曰:“臣不知,不敢妄奏。”又问:“为’何又名清真?”对曰:“臣亦不知。又问:“当年为何自西域来中国,始于何代,你更不知。朕有一本书在库内,取来与你看。”总兵奏曰:“臣不识字,愿受此书,令通字义者讲解而敬听之。”皇上甚喜。嗣后马总兵将此书抄写。又有同教总兵素来恪守教规,一见此书传流我教,又嘱抄录存看,因此此书远近皆知,抄录者多,刻印亦多,此书之由来久矣。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1: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缠头歌
唐太宗皇帝梦见妖物窜入宫中,被一缠头降伏,太宗问群臣,或曰:缠头者,乃西域回回,天方圣主名穆罕默德。太宗谴使臣去西域,请人镇国避邪。缠头至都城,太宗大喜,亲自迎接。因其头上缠白布,故称缠头。入官后,缠头每天礼拜五次,皇帝问他拜什么,缠头说:我向西方拜真主。皇帝不解其意,问于缠头,缠头一一对答,是谓缠头歌。
唐皇:你朝拜时两手摸耳是何意?
缠头:叫做抬手:
一抬两手六门关,戒私除邪锁心猿。
举意认时心安定,如主御前诉真言。
唐皇:你站立多时是为何?
缠头:
如临深渊向西朝。战战兢兢诵哀告;
悔吾一身罪过重,望主宽恩求恕饶。
唐皇:你作揖不至地,是何礼?
缠头:是鞠躬。
鞠躬身端脊背平,下观地狱看七层恩,
抬头如视天堂贵,撇去乾坤望九重。
唐皇:叩头面着地,是为何?
缠头:
叩头交还一点心,生时面地是原根;
造化万物人为贵,皆人人当报主恩。
唐皇:你叠足稳坐,阿为拜主?
缠头:
叠足稳坐眼观心,此命奉钦谨令遵;
七窍功完交付主?请功受赏谢主恩。
唐皇:双手执捧是何意?
缠头:名为做“都哇”。
都哇乃是圣人传,主赐恩典两手端;
求时普世民安乐,风调雨顺帝王安。
唐皇:你讲论礼拜,实具高深之理,朕心中悦服,但何由而知有主?
缠头:
莫说教门无主宰,生死复活何处来;
先天后地谁执掌,日月星辰何人摆;
千座名山谁造化,万道江河何人开;
昼夜长流不停止,流至何处是满载;
五谷田苗何人种,男精女血谁造胎;
万般若无造化主,胎卵显化从何来。
一日,唐王与缠头游至大寺庙中,唐皇见神像下拜,缠头大笑,唐皇拜毕而叹曰:“敬神者赐之于福,谩神者降之于祸,你为何不拜,反而大笑?”
缠头:
造化乾坤主大能,降赐万物养群生。
主造人体人造像,泥塑木雕装成神,
入庙见像望增福,无知无识似哑聋。
神像但凭人造作,何能降福于众生;
人受主造不拜主,像受人造拜假神。
缠头:何以为神?
唐皇:神出于周朝。文王有一丞相,姓姜名尚,字子牙,称为太公。此人八十遇文王,斩妖除邪,发榜封神,此后,神多矣。
缠头:何以为佛?
唐皇:佛亦出周朝。此人一十九岁出家修行,受尽千辛万苦,七十二转,成其释迦佛,以后,佛道遍行中国。
缠头:
梵王太子称释尊,太公发榜封众神;
二人皆出周朝内,周朝以前拜何人?
佛乃人生人封神,人佛都是人为尊;
护国佑民是神否,周朝君民何人恩;
台城饿死梁武帝,念佛佛不教饥君;
人佛原出入之后,望空拜祖是原根。
唐皇:西域圣人道传何事?
缠头:“诚”、“礼”、“济”、“斋”、“游”。
唐皇:何谓“诚”?
缠头:诚心认主。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1: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认造化真主,提防光阴有限;
念作证真言语,此言常在心问;
在生无价之宝,回光反照当先;
若违此事千般,后世之日全见。
唐皇:何谓“礼”?
缠头:即礼拜。
定心至信亦有,须当感谢朝参;
一日五时交还,如临深渊立站;
听念专心用意,鞠躬胆战心寒;
分毫不差皆全,许在天堂作伴。
唐皇:何谓“济”。
缠头:济围穷人。
财余皆行功课,理当施舍贫家;
十四两五钱发,就是天堂公价;
昧心皆惜不合,未知周转谁家;
余财负罪在身,后进之日更差。
唐皇:何谓“斋”?
缠头:即把斋
把斋暗行功课,不论贫富不难;
一年内有一月,男女皆行功干;
操敛一身罪过,看守七窍差错,
若纵性不归一,外教之人一例。
唐皇:何谓“游”?
缠头:游天房。
一天下国土无数,因何只拜天房;
真主造化手中,天下万民仰望;
路途遥远阻断,限有脚力行粮;
七日大朝应当,五时俱全前向。
唐皇听后大喜,吟诗赞道:
中国大道孔子传,西域大圣降凡临;
传了仁义礼智信,诚礼济斋出世间;
五常只论今世事,五功包罗两世全;
只说孔子道德大,谁知天外还有天。
唐皇:你教何谓回回?
缠头:
回回二字人知稀,口光达上透天机;
圣人传命口内口,心出东方又传西;
教导遵行心同口,明命字义口同心;
字形内外俱如一,惟有一回取中心;
回回二字紧相随,只有一心向主归;
身回须当多拜主,意随时刻认定真;
大口不吃无义食,小口不说人是非;
口口求主宽赦罪,哪能诈行把人亏。
唐皇:你教何以为“清”?
缠头:
清玄上冲斗牛宫,下玄照明地九重;
青边降下三滴水,风调雨顺百草生;
青天月水谁造化,月水清玄主大能;
有人猜透主月水,开云见日宇宙清。
唐皇:又何以为“真”?
缠头:
世上有蒙养群生,无中生有万重恩;
真明皇帝安天下,真经真理训真书;
真用真德显真化,真山真水真乾坤;
真圣真言传真教,真心真学入真门。
唐皇:你善达察阴阳,能未来,朕留你于中国,封为镇国钦差,能如意否?
缠头;
百岁光明如梦蹈,不受爵禄最为高;
千年富贵如沙岸,万载荣华似海潮;
真经普世汤泼雪,白玉乾坤火炼毛;
不贪今世荣华贵,最怕后世黑火烧。
唐皇:朕当许你在中国传真经,立正教,行功拜主,专心修道,你意如何?
缠头:臣以只身异国独居,教传何人?
唐皇:朕选三千唐兵移至西域,替换三千回兵来中国,生育无穷,中国则有回回矣。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1: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回原来》及其相关研究述评

哈正利

摘要:本文对已往学术界对《回回原来》研究做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并将有关研究从方法上分为实证史学研究和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两类。同时,对两种不同研究策略做出了比较和评价。
关键词:《回回原来》 研究策略 述评

《回回原来》是清代中叶以来一直在回族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的一个关于伊斯兰教入华一个历史传说的文本。一直以来,在研究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历史来源时,许多学者都会提到该书。但是在研究中,人们往往将《回回原来》和《西来宗谱》混为一谈。其实两书在内容上虽有相近之处,但是作者不一样,成书的时间也相距很远。因此不可能是一本书。[1]

在既往的研究,对《回回原来》的研究,一般有两种策略,第一是从实证史学思想出发,讨论该书的史料的真实与否;第二种途径是将其视为一个民族民间文学样式来研究。

遵循第一种研究策略的主要是陈垣、金吉堂、付统先等。1927年3月,陈垣先生在《回回教入中国史略》讲演中提及:“中国回教书中有一部极鄙俚而极通行之书,名曰《回回原来》,又名曰《西来宗谱》。其言回教入东土之始,谓自唐贞观二年。识者多鄙此书为不足信。然一考其说之由来,亦由误算年数,非有意作伪可比。所谓贞观二年,实永徽二年也。”[2]

1935年,金吉堂先生所著《中国回教史研究》出版时,在讨论伊斯兰教入华的时间时,也将《回回原来》缩略为一个简要的故事加以征引,将其作为贞观说的一个证据。因此,金氏基本上是赞同《回回原来》中的贞观二年伊斯兰教来华的说法。这一态度无疑是对《回回原来》价值的肯定。他在书中说:“张亮丞氏曰:“其词鄙俚,多属可笑;然荒山芜草之中,时能得见矿苗;江边污泥,披沙辄能拣金”。吾人固不可以其辞鄙忽视也。”[3]可见,金氏还是基本上相信故事本身的真实。因此在将《回回原来》的说法和韦尔斯的《世界史纲》以及王静斋引录的阿拉伯《百科全书》中的资料互相结合考察后,他坚决主张,贞观年间伊斯兰教入华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同时,金吉堂指出,陈垣将《回回原来》和《西来宗谱》二书误认为一本书,是错误的。

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付统先的《中国回教史》,在书中,付先生论及伊斯兰教入华时间,列举出“贞观说”时,也征引了《回回原来》中的资料,但是他又指出:“此书怪诞无稽,不足为史家所采纳”。[4]因此,他不同意金氏的贞观说,主张采用陈垣永徽说。

在陈垣先生的研究中,只是关注时间的推算的错误。对于他来说,故事本身就是不足信的。因此并没有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付统先的人士基本上是对陈垣观点的肯定。因此,陈氏和金氏之争议,只是在于伊斯兰教入华时间的对错,故事的真伪。虽然陈垣肯定了作者不是故意作伪,但是他将作者作伪的动机说成是时间计算的错误。这个对于金氏来说,就不是一个疑问。但是,这些研究还是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许多相关问题。比如,是什么人,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创造这么一个故事,以及为什么在回族民间社会得到普遍的流传,流传的普遍性有多大。

与金吉堂的观点相近的是余振贵和杨怀中二先生,他们认为“这些传说与回族形成的历史基本是吻合的。由于本书内容适合清末民初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心理状态和阅读水平,因此被多次反映和传抄,在回族中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5]可是,两位先生在肯定其中史实的价值时,也没有具体说本书是适合穆斯林群众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白寿彝先生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回回原来》,而且在伊斯兰教来华的时间问题上,基本上也是赞同陈垣先生的。但是在评价金氏的《中国回教史研究》时,他提及《回回原来》,并说“余又谓:‘然中国回民非不憧憬于其已往之历史,非不依恋于其祖宗先贤之故迹。今试展诵《回回原来》,虽其荒谬怪诞,出乎常理,然徒以其系传述回教入中国之故事,读者莫不悠然神往。斯时,吾固见追求历史的欲望,跃跃于读者之肺腑,可以穿胸臆而与吾人相见。’”[6]白先生的这一感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该书是回族人历史意识的外化;第二,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其在回族民间社会的效果是令人神往的。可是,白先生也没有回答是回族人“追求历史的欲望”因何而生,又为什么要以《回回原来》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种研究主要是马旷源先生的研究,在题为《回回原来――最早的回族民间文学成书》一文中,他对该书进行相对比较全面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21: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在版本方面,1981年云南回族文学滇西调查组在云南保山县板桥镇收集到早期的木板本一部。又在巍山县回回灯收集到手抄本一部(情结故事已有很大的变异)。

关于流传的范围,他认为“在云南各地回族聚居区,从交通沿线直至穷乡僻壤,均有此书的演变或截肢而成的传说,任务不变,故事铺张,这是符合民间文学的口承性的。宁夏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唐王搬请回回降妖》、《三千唐兵换三千回回兵》等,即是有这本书中的部分章节演变而成的。沿海一带各省,据讯也有类似的故事流传。”

对于作者是谁:“我曾考订为刘智的父亲刘三杰,并曾推论:书稿由三杰的挚友马注携来保山雕版印成。至今我维持原议。”同时,他也征引了冯今源和铁国玺的看法作伪佐证。另外,他也考证了成书的时间大约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乾隆五年(1785年),出版时间大约在清代中叶。

论及文体,他以为,“回回原来文体为小说类诗话体。…文字大致叙事用散文,对话用诗体,与《唐三藏取经诗话》及其类似。…在故事结构上不但受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的影响,还受到了佛教传说的影响和启发,最明显的一例见诸于六朝小说《冥祥记》中的‘汉明帝梦见神人’”

至于内容中涉及到对不同于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文化的基本态度,他指出:“作者虽然对佛道两教采取了公然蔑视的态度,但是对于儒教的态度,却是与佛道二教不同,一般采取了合流的态度,这是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分不开的。”

很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他很细心的体察了故事和创作心态的关系,在分析中,他指出:“自始至终渗透其间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自豪感以外,还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这就是对于民族团结的维护和赞扬。‘深感唐王优礼重,至今报国更无移’,便是这种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这是对于清朝统治者蓄意制造民族分裂,对回族人民实施残酷屠杀的抗议;也是历代回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觉的宣言与行动的指针,在今天,仍不失其进步的意义。”这种民族的自尊心的自豪感,在白寿彝先生的感受中也提到过。但是白先生并没有具体将故事内容结合起来作具体的分析。

至于传说和史实的关系,他认为该书中,部分的故事是可以和历史事实相互印证的。比如:“三千回回入中原则是坐实了的历史,并非虚构的故事了。”为了论证的充分,作者引用《旧唐书•代宗本纪》中发生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叛乱时,唐王室借兵西域的史实,以为佐证。因此他认为:“《回回原来》又是一部披着神话外衣演述历史的小说,虽多幻想,但是透过幻想的折射,仍可以窥见一些伊斯兰教入中国的历史片断,可与史书互为印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07: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