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4944|回复: 0

[其他学者] 伊斯兰的内在向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0 19: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伊斯兰的内在向度
——从珈百列圣训看伊斯兰文化体系的主要内涵
马效佩

伊斯兰教认为,人类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们就是人祖阿丹(亚当)和哈娃(夏娃)。真主在不同的时代、针对不同民族和地区都差遣了他的钦差,引导人们去认识真主、崇拜真主。阿丹不仅是全人类的祖先,而且也是第一位圣人。穆罕默德是列圣链条上的最后一环,是封印万圣的至圣。历史上曾有过十二万四千多位圣人,他们中被古兰经提及的还有:努哈(诺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达吾德(大卫)、苏莱曼(所罗门)、穆萨(摩西)、尔撒(耶稣)等。穆斯林学者一般对没有被古兰经明文认可为圣人的历史人物持保留态度,但也有一些学者例外,明确认可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为真主派遣的钦差圣人,如孔子、苏格拉底、琐罗亚斯德、释迦牟尼等。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一神教被称为亚伯拉罕的宗教,因为它们都起源于被尊称为众先知之父的易卜拉欣的后裔。
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穆斯林会认为摩西是犹太教的创建者,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建者,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建者。这是因为:其一、在穆斯林看来,这些宗教都是天启的宗教,皆来源于真主,而不是由某一个人创建的。代代受命的钦差圣人是替主传达使命的被动者,而不是自创自立的主动者;其二、宗教是由道和教两个方面组成。所谓“道”就是指对终极真理即真主的认识以及返璞归真的道路,所谓“教”就是指具体的教义礼仪。前者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后者是可以随时代、地域和民族而变化的细则。一切钦差圣人的道是相同的,而教则有所不同。道是内涵,教是外壳,教为道所用,道以教为倚。在这个意义上,列圣道同教不同,他们的使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来支撑一个共同的大道。所以,在原则上来看,列圣是一脉相承的道统,共同托起一个开天古教,而无所谓创建新的宗教。
所以,在穆斯林看来,穆罕默德并没有创立一个新的宗教,他也不是一个新宗教的创建者。他只是奉真主之明命,纯洁或复兴了自人祖阿丹以来就被列圣代代刷新和复兴着的大道。他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是他们中的最后一位,他的使命是针对全人类的,换言之:不但他的道是属于全人类的,而且他的教也是面对全人类的。在他之后,真主也不会再差遣任何一位圣人,直到世界**。

教道解说在经训 珈百列圣训定基要

穆圣在麦加传教十三年,由于他的教导要求人们端正纯真信仰、维护正道公义、关注贫弱利益,极具普世精神和人类情怀,激起了狭隘的麦加贵族的不满,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只有少数忠信之士追随了他。他在麦加的传教活动受到多神教徒的巨大阻力,不得不迁移到宁静、和顺、美丽的绿洲城市美地那,受到这座光辉的圣城的拥戴而成为名符其实的内圣外“王”,在短短不到十年时间内,在真主的启示指引下逐步完善了伊斯兰教的教律、礼仪、制度、信仰、道德、精神境界等各个方面的教导和建设,把伊斯兰教传遍了整个阿拉伯半岛,甚至有一些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和黑人闻名而来,在圣人面前宣誓效忠,归附到了伊斯兰教的绿色和平大旗之下。
但是,伊斯兰教作为真主降示给全人类的最终完美宗教,它既不像犹太教那样是一套繁文缛节式的民族性法典,也不像基督教那样只注重精神生活和博爱思想的传播而缺乏一套可供人人践守的教法律例,更不像佛教那样看破红尘与世隔绝陶醉于静修成佛、面壁人生而鄙视夫妻之道、置家庭和社会于不顾,它也不像儒教那样把明德、新民、至善、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人际法则作为唯一着眼点而对死后的复生和礼拜仪式不闻不问……它是一个面向全人类的普世性宗教,它要照顾到人类生活从今世到后世、物质到精神、内在人格修养到外在伦理规范;从肉体健康到灵魂完美、认知方式到精神境界、信仰仪式到生活方式;从个人到家庭、族群到社会、法律到道德、经济到政治……直至对未来审判、终极归宿等所有与一个完美宗教相关联的问题。
古兰经和圣训虽然对这一切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和解答,但是,面对浩瀚如海的经训,一个初步接触伊斯兰的人或许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一个长期追随圣人的贴身弟子也需要提纲挈领的总结性指点,以便在至圣穆罕默德隐光后,每一个人都能根据它轻而易举地理解和抓住这个宗教的纲。就在这个时刻,真主派遣了大天神珈百列以一个人的形象降临美地那城,当着穆圣诸门弟子的面,通过与穆圣对话的生动方式、以最简略的框架高度概括了伊斯兰教的根本主旨。记载这一事件的圣训被称为珈百列圣训,它被记载在《穆斯林圣训集》里,以下便是它的全文翻译:
据圣门弟子欧麦尔•本•罕塔布传述说:有一天,我们正与真主的钦差大圣(愿主赞颂他并向他祝安)在一起时,突然有一位穿着异常洁白的衣服、蓄着黑发的人来到我们跟前,他的身上看不到旅行的痕迹,我们中也没有任何人认识他,他径直跪到圣人面前,把自己的双膝并到圣人的双膝跟前,把他的双手放到了自己的两个大腿面上,接着他说:“穆罕默德啊!请您告诉我什么是伊斯兰?”
真主的钦差大圣说:“伊斯兰就是:你要作证除真主之外别无一个应受崇拜的主宰,并作证穆罕默德就是真主的钦差圣人;你要立站拜功;你要交纳天课;你要封‘热麦丹’月的斋;如果你有能力上路的话就要朝觐天房。”他说:“您说的对。”
欧麦尔(回忆)说:“我们都对他感到奇怪:他自己请教于圣人,却自己证实着圣人的回答。”
接着,他又问:“那么,请您告诉我什么是‘伊玛尼’ (新式译法译为信仰,老式译法译为真德、信德或明德)?”
圣人回答:“那就是你要信仰真主和他的众天神;信仰他的一切经典;信仰他的一切钦差圣人;信仰**;你还得信仰好歹的前定。”
他说:“您说的对。”
然后,他又问:“那么,请您告诉我什么是‘伊哈萨尼’ (新式译法译为完美的境界,老式译法译为至善)?”
圣人回答:“那就是你要侍奉真主,好似你亲眼看见他一样;如果你还没有达到看见他(的境界),那么, (你就应当确信)他的确是注视着你的。”
他说:“好吧,请您告诉我(世界)**在何时降临?”圣人回答:“关于那件事,被询问的人并不比询问者更清楚。”
他说:“那么,就请您告诉我它的迹象,好吗?”
圣人回答:“婢女要生下她的女主人,而且你将看见无鞋可穿、无衣可着、贫困潦倒的牧羊人要竞相修建高楼大厦。”
欧麦尔说,过了一会儿,那个人就走了,我呆在那里坐了好一会儿,然后(我听见)圣人对我说:“哎!欧麦尔,你知道这个询问者是谁吗?”我说:“真主和他的钦差大圣最明白。”圣人说:“他就是珈百列大天神,他降临你们就是为了把你们的宗教传授给你们。”
这—段圣训历来是所有圣训中最重要的一段,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它不但包含了对伊斯兰教的全面解说,是认识伊斯兰教最简捷的途径,而且预示了伊斯兰文化在后来历史中的发展指向,伊斯兰文化的学科体系都是在它的规范下诞生的,甚至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它就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原型,伊斯兰文化就是按这个原型发展而来的。它主要包含了三个概念和一个观念,三个概念“伊斯兰”、“伊玛尼”和“伊哈萨尼”分别构成了日后伊斯兰的三大主干学科体系:“菲格海”(法学)、“凯拉姆”(教义学)和“泰算悟夫”(苏菲行知);一个观念“**观”是对前三个概念的补充说明,旨在解明伊斯兰教的历史观。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至圣穆罕默德在解明了“伊斯兰”、“伊玛尼”、“伊哈萨尼”这三个不同的内在向度和对历史观的概述后,对在场的众弟子说:“他就是珈百列大天神,他降临你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你们的宗教教授给你们。”穆圣在这里不仅把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和一个观念划入了伊斯兰教的基本范畴之内,更把它们提高到了概括和统领伊斯兰教全部精神内涵的高度之上。
这段圣训虽然只有几句短短的对话,但却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重大意义。我们将在下文中沿着这段基本圣训的原生态框架勾勒出伊斯兰文化体系的基本内涵。
伊斯兰教文化的第一重内在向度:伊斯兰

珈百列圣训指明伊斯兰教的第一个内在向度就是:伊斯兰。
“伊斯兰”这个阿拉伯语词汇的最基本词义就是服从、顺从,而其词根则来自于“赛俩目”——和平,也就是说:伊斯兰就是一个人通过顺从真主而得到的一种内在的和平与外在的和平:内在的和平包括了个人内心、灵魂、理智、身体的和平状态,而外在的和平则包括个人在家庭之内、亲属之间、朋友之中、社会之上以及与精神世界的各种存在如天使、精灵和亡灵之间的和平状态。获得这种和平状态的具体途径就是穆斯林一般所说的念、礼、斋、课、朝五功,它也就是珈百列圣训所阐明的伊斯兰教的第一个内在向度:
“伊斯兰就是:你要作证除真主之外别无一个应受崇拜的主宰,并作证穆罕默德就是真主的钦差圣人;你要立站拜功;你要交纳天课;你要封‘热麦丹’月的斋;如果你有能力上路的话就要朝觐天房。”
“念、礼、斋、课、朝”五功这一说法是中国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第一个内在向度的高度概括地总结性说法:与“念”相对应的就是:“你要作证除真主之外别无一个应受崇拜的主宰,并作证穆罕默德就是真主的钦差圣人”;与“礼”相对应的就是:“你要立站拜功”;与“斋”相对应的就是:“你要封‘热麦丹’月的斋”;与“课”相对应的就是:“你要交纳天课”;与“朝”相对应的就是:“如果你有能力上路的话就要朝觐天房”。
五功也被称作伊斯兰教的五大天命,它是每一个穆斯林肩负的宗教义务和实践信仰的根本基石,因为它就是达到伊斯兰教所追求的和平状态所依赖的必需途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另一段圣训强调说:“伊斯兰建立在念、礼、斋、课、朝五功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伊斯兰教要建立一座文明的大厦,而一座大厦必须建立在一个牢固的根基之上,这个根基就是每一个穆斯林肩负的责无旁贷的五功:念、礼、斋、课、朝。要想建立伊斯兰这样一个文明大厦,第一个根基就是一个人在其自身之中和自身之外建立和平状态,这种和平状态的建立所依靠的就是五功,五功就像一座大厦的根基所必备的沙土、水泥、石料和钢筋等基本建筑材料。
简言之:伊斯兰要建立宇宙秩序的大和平,首先需要从建设每一个人(生命个体)自身的“小和平”入手。人类社会是宇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又是由个体的人组成,因此需要通过“念、礼、斋、课、朝”五功的必需途径完成个体生命自身之内及其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和平状态,籍由此途实现社会和平,并最终层层实现宇宙大和平的目的。
我们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五功的基本涵义:
念:念在阿拉伯语中称为“赦哈岱”,意为作证,也就是说要用自己的口舌作证:“除真主之外别无一个应受崇拜的主宰”,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钦差大圣。”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在宣布承认真主为最高主宰的同时,同时证实接受穆罕默德是真主的特选钦差。两者是一个统一真理的两个面向,缺一不可。真主是一切的本源和归宿,是宇宙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是今生和后世的支配者,但由于真主本质上所具有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一个凡人是无法仅凭自己的有限能力去直接认识他、与他沟通的。所以,真主出于对人类的慈爱和关怀而给他们派遣了一个来自他们群体之中而且非常熟悉的人,一道连接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光,让他肩负起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使命:引领道的起源和归宿,解明教的信条和礼仪,纯洁和复兴传自人祖阿丹的开天古教。
因此,念是伊斯兰的第一功,就是接受、承认和证实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宗教的第一个步骤,没有这一点一切都是空的。伊斯兰文明大厦的楼阁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所以就有了“念”功的必要。念功告诉世人:绝对而无限的真主虽然是无形无像、超越时空的主宰,但是,人不可失望,作为仆民的人是可以与真主互通的;这里的媒介就是至圣穆罕默德,它还告诉我们,至圣穆罕默德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外形与他人一样,但他的内在却与凡人不一样,他既不是神,也不是凡人,他负有特殊的使命,是人极,是真理的显现,是一座连接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和桥梁。
礼:礼在阿拉伯语中称为“索俩”,波斯语称为“乃玛资”,意为赞颂、祈祷。礼拜不仅是在赞颂真主,向真主祈祷今后两世的吉庆,它也包括了赞美至圣穆罕默德和易卜拉欣大圣及其家属,还包括了为前辈的清廉之人、为自己的亲人、为全体穆斯林祈祷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念功在内心之中和口舌之上确立了对真主和钦差圣人的基本信仰以后,为了达到伊斯兰教所期望的自身内外的和平状态,一个穆斯林还承担着“礼”这一项与时间紧密相关的、需要一日五次身体力行的、按照一套严格的礼仪程序去履行的功课,凭借它去修身养性、涤除罪恶、接近真主,这就是礼拜。穆斯林学者一般认为:礼拜是信士精神升华的天梯。这么说的原因不仅阐明了礼拜的本质精神意涵,而且还与礼拜被确定为主命的渊源有一定关系:
穆圣受命传教的第九年史称悲痛之年,因为他相继失去了生命中两位重要人物:相濡以沫二十五载的圣妻赫迪哲与作为部落酋长和监护人曾长期保护他的叔父艾卜•塔立布。此时,麦加权贵对他的迫害也日趋变本加厉,他到塔伊夫城的传教之旅也没有任何成果。一切变得相当黯淡。就在这时,发生了日后为穆斯林大众所津津乐道的登霄故事。登霄故事好像是在安慰穆圣,也好像是给为数不多的早期穆斯林带来了一个宝贵的精神礼物。据圣训记载,穆圣在登霄回来后,告诉大家说就是在登霄与真主面对面交言诉机之后,真主让他命令穆斯林履行一日五次的礼拜之功。他还提到,一开始真主命令的是一日五十次礼拜,但他在回来的途中接受了穆萨圣人(摩西)的劝谏,请求真主把五十次减免为五次。
这个宝贵的精神礼物被称为礼拜,是伊斯兰教第一个向度的第二功。它对礼拜者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但要求心静,而且还要求身净、衣净、场所净、用水净等一系列外在条件,同时也规定了一整套内在仪式,最重要的四点为:立站、鞠躬、叩头和静坐,它们依次象征着做礼拜的人代表人类、动物、植物和静物崇拜真主、感赞真主、祝福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祈求今后两世的幸福。
斋:斋在阿拉伯语中称为“扫慕”,意为禁止。宗教术语里“斋”的意义为禁吃、禁喝、禁男女房事。本来,在任何时间享用合法的美食洁饮、陪伴自己的妻子对一个穆斯林来说不仅是合法的,而且还是取悦于真主的途径之一。但是,在伊斯兰教历的“热麦丹月”即九月整整一个月内,从凌晨东方破晓起一直到太阳落山为止,这一切都被禁止,任何具备条件负有这一义务的穆斯林不得越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身体进入一个相对的净化状态,把个人从食色之欲中解脱出来,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力所能及地集中精力除欲望、弃恶习,涤罪恶、获饶赦,效法圣贤、回归本真、接近真主,获得精神的升华,这就是被称为斋戒的伊斯兰第一向度的第三功。那么,斋戒的时间为什么被规定在伊斯兰教历九月呢?原因是古兰经就是在这个月里第一次被降示给至圣穆罕默德的:
“热麦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古兰经第2章第185节)
所以,在伊斯兰教历九月封斋的首要意义就是纪念古兰经的降示。在穆斯林看来,古兰经就是真主慈爱世人、降示恩典、引导世人的具体体现。感恩历来被伊斯兰教看作是一个穆斯林应具备的基本美德,而古兰经就是真主永恒恩典在今世的核心精华。所以,在这个独特的月份里封斋就是感赞主恩的最佳时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全世界虔诚的穆斯林在斋月里总要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地虔心诵读古兰经,至少要从头至尾诵读一边。而每个清真寺也要在斋月利用夜里间歇拜的方式封印(通诵)古兰经一次。
斋戒分为身斋和心斋。所谓身斋就是禁吃喝、禁房事,而心斋的要求就更高了:时刻赞念真主、不忘圣贤,杜绝身心口舌的一切杂念和恶行。用“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教法最高理想要求自己,进入欲断、身静、心悟、思清的忘我境界,去见证真主在人本身这个小宇宙和天然世界这个大宇宙中永不停歇地展示出的自我显示的美妙迹象。圣训说:“谁没有放弃谎言和伪证,那么,他放弃吃喝对真主来说是毫无必要的。”又说:“也许,一个封斋的人,他从自己的斋戒中得到的只是饥饿和饥渴。”只有身斋和心斋的合一,才是最高层次的斋戒,才是真正为主、圣所喜悦的斋戒。
课:即天课,意为财产中的课金。阿拉伯语称为“责卡特”,意为清洁、涤净。伊斯兰教是一个特别重视清洁观念的宗教,它不但要求一个穆斯林做一个内清外洁的人,即思想、心灵和灵魂的清洁,着装、饮食和居所的清洁,而且还要求一个穆斯林的财产收入和支出都要清洁,不仅以不道德和不合法的手段与途径获取的财产是受严格禁止的,而且即便一个人的合法所得在交纳天课之前也不被认为是清洁的。天课就好像是人体洗大小净的清洁的水,能涤净合法所得的财产,使之在宗教意义上变得清洁合法。所以说,天课的宗教术语意义就是抽出一定比例的钱财,捐献出来,花费在真主的道路上,使自己的财产清洁。这就是作为伊斯兰教第一向度第四功的课功。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花费在真主的道路上”这句话呢?因为真主自己是不需要使用这一笔钱财的。古兰经规定缴纳给真主的天课要花费在八种人的身上,他人不得占有:
“赈款只归于贫困者、赤贫者、管理赈务者、心被团结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为主道工作者、途中贫困者,这是真主的定制。”。(古兰经第9章第60节)
也就是说天课要被施散给穷人和有需求的人。这一功具体表明:伊斯兰教不但关注个人的修养,通过出散天课可以铲除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吝;而且还关注社会、关注公益事业,因为它把缴纳天课规定为每一个穆斯林应尽的天命之一。说明伊斯兰教不仅是个人的私事,而且也是社会的公义。那么,达到什么经济条件的穆斯林应该缴纳天课呢?教法对此有详细的规定,我们在此只予以现代生活意义上的一般说明:一般来说,每一个穆斯林男女,在每年斋月之前,对自己的财产要做一次年度估算,除掉生活必需品,如果其纯结余至少还有85克黄金的价值,那么,天课就对他成为一项必尽的义务。他要按纯结余资金总额的百分之二点五为比例缴纳天课,出散给规定需要依靠天课渡过难关的穆斯林。出散天课应该按照“轻重缓急,由近及远”的原则来进行。
朝:即朝觐,阿拉伯语为“罕至”,意为一心一意朝向真主,觐见真主的天房。朝觐自古以来就是阿拉伯人的一个大型宗教仪式盛会,它是由易卜拉欣大圣亲自肇创的,它的仪式内容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有所损益,但穆圣在制定朝觐的最终仪式时确保了易卜拉欣大圣首创的基本内容。
伊斯兰教把朝觐定为其第一个内在向度的第五功,至少包含以下几点意义:一、表明伊斯兰教就是对历史上往圣古道的继承和发扬,而不是一个没有历史渊源的新生宗教;二、在让穆斯林拥有一个内心信仰和崇拜的主宰的同时,使自己的整个人生也有所终极意义上的朝向,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一生一次的返璞归真的精神之旅;三,朝觐大典具体象征着伊斯兰教所追求的人类一体的普世意义和人类平等的精神渴望,虽然这样的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却可以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一个短暂的时间内以“模型”的形式实现,让来自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体验这样的“大同理想”。
朝觐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和固定的仪式,即伊斯兰教历12月8日至12日,在麦加圣城的禁寺,依次完成包括受戒、留驻阿尔法平原和巡礼天房三项主命以及一系列活动。教法规定:并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得无条件履行这项功课,朝觐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身体状况良好;二、有足够的财力支付旅行所需;三、旅途安全。在具备上述条件的穆斯林,在其一生中至少朝觐一次。

从文化意义上讲,正是伊斯兰教的第一个内在向度促成了日后伊斯兰教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菲格海”法学的形成。“沙里亚”教法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表面来看,第一个内在向度所讲的只是五件宗教功修,但在实际上,它同时涵盖了穆斯林的衣食住行、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所有与人的活动有关的一切方面。
举例来说,这里讲的礼拜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礼拜问题,它涉及到了礼拜的主体——人的一切问题:一个穆斯林该如何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以及个人、家庭、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才能使自己的礼拜真正有效?什么对他来说是合法的,什么对他来说是非法的?符合教法要求的生活自然就变成了宗教功修有效的必要条件。另外例如:如果一个人用抢夺、贪污、诈骗、偷盗、高利贷等非法手段得来的钱财去朝觐,那么,毫无疑问,他的朝觐是无效的。因此,合法的收入与支出也就成了“菲格海”法学的诸多问题之一。
建立在第一向度之上“菲格海”法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第一个流派为正统逊尼派法学,它有四个学派分支:哈奈菲学派、沙菲仪学派、马立克学派和罕百里学派;第二个流派为什叶派法学,主要有十二伊玛目派和七伊玛目派两个分支学派。“菲格海”法学在伊斯兰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伊斯兰教学科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在历史上发挥了组织穆斯林个人、家庭、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甚至直到今天,它仍然主导着穆斯林国家的宗教和政治生活。“菲格海”法学是伊斯兰教育的最重要的构成成分,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学生的必修课。穆斯林世界的阿訇、法官都是精通“菲格海”法学的人。


伊斯兰文化内在向度第二重:伊玛尼


    珈百列圣训指明伊斯兰教的第二重内在向度就是:伊玛尼。
    “伊玛尼”这个阿拉伯语词汇的最基本意义就是:信仰、信奉,其词根来自“艾穆努”(安宁、宁静)。就是说,“伊玛尼”即:一个穆斯林通过信仰真主、信仰真主为一个完美的信仰体系而规定的所有信仰条款,从而获得的一种内在的与外在的安宁和宁静。
    “内在的安宁和宁静”包括:个人心灵因坚定的信仰而产生的一种气度、一种安详,一种随遇而安的处事态度、一种在万千世态纷纭变幻中牢记永恒归宿的稳定状态;“外在的安宁和宁静”则包括:以这种超脱的心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让这种安宁之气泽惠他人,正如穆圣所教诲:“一个有伊玛尼的人,就是全人类都能够从他上得到安宁的人。”
    获得这种安宁和宁静心态的具体途径,就是穆斯林一般所说的“信真主、信天神、信经典、信圣人、信**、信前定”六大信仰,它也就是珈百列圣训所阐明的伊斯兰教的第二重内在向度:
    接着,他又说:“那么,请您告诉我什么是‘伊玛尼’(新式译法译为信仰,老式译法译为真德,信德或明德)?”
    圣人回答:“那就是你要信仰真主和他的众天神;他的一切经典;他的一切钦差圣人;**;你还得信仰好歹的前定。”
    “六大信仰”这一概念,是中国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第二重内在向度——“伊玛尼”的高度概括的总结性说法。在珈百列圣训中:与“信真主”、“信天神”对应的是:你要信仰真主和他的众天神;与“信经典”对应的是:他的一切经典;与“信圣人”对应的是:他的一切钦差圣人;与“信**”对应的是:**;与“信前定 ”对应的是:你还得信仰好歹的前定。”
    这里也许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珈百列圣训解明的第一重内在向度“伊斯兰”已经通过作证言的方式确定了信真主、信圣人,那么第二重内在向度“伊玛尼”为什么还要重提“信真主”和“信圣人”呢?这不是有重复之嫌吗?首先,必须明白的一点是,两者之间有一个细微的区别:第一向度讲的是作证言,即口头(语言)作证“除真主外没有一个应受崇拜的主宰,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钦差大圣”,而第二向度所讲的则是内心的信仰。第一向度中的作证言是一种用口舌(语言)来表白的信仰,而第二向度的“伊玛尼”则纯粹是个人内心的真实信仰,与口舌的表白与否无关。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区别,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人只要口头表白作证言,他便被教法认可为一个穆斯林,他可以享受教法赋予穆斯林大众的一切权利,法官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追究其内心的信仰。穆圣时代的伪信士即是一些口头表白了作证言而内心并未真正信仰的人,尽管如此,他们也被教法认可为穆斯林社会的一员。更进一步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伊斯兰教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欧洲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在口舌表白信仰之后,穆斯林政府和宗教权威无权干涉个人的内心信仰,无权对一个人的信仰做出裁决和处罚。在伊斯兰教中,只要一个人口颂作证言,那么,任何人无权开除他的教籍。至于个人内心的信仰,则纯属个人与真主之间的事,是个人的精神修养和信仰境界层次。
    其次,第一向度概括性地阐明了作证言的两个基本大纲,而第二向度则需要解明与信仰真主、信仰圣人息息相关的其它原则条款:即在信仰真主和圣人的同时,还要信仰天神、经典、**和前定。前者是信仰总纲,后者是对总纲的原则性解说与阐发。
我们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六大信仰的具体含义:
信真主:真主,阿拉伯语称为安拉,意为受万物服从和崇拜的主宰者,“真主”一词是安拉的汉译。
    一般来说,人们常常会问“真主到底存在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真主是谁,应该如何认识真主。伊斯兰教主张,真主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被赋予某种形象的、喜怒无常的天神,也不是一个泥塑或铜雕的供奉在庙堂之上的偶像;真主不是以人的形象出现的某个神的化身,也不是某个人修炼而成的仙佛;真主不是一个历史人物或自然现象的化身,也不是灵魂或图腾崇拜的对象,更不是阿拉伯民族的一个部落保护神……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无形象、无方所、不受时空限制的无限存在者,是终极真理,是绝对实在,是宇宙存在所依赖的中心,不可以用世间任何——包括物象的、理性的或精神的——存在物来描述或比摹真主,真主的本体是不可以用任何形象或事物比拟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伊斯兰教禁止任何形式的偶像或人物崇拜。清真寺只是一个修身养性、静心参悟无形无像的超自然真理的空阔静地,其中不供奉任何有形之物。那么,是不是说真主是绝对、无限的存在,就意味着真主是无法认识的呢?不是。如果说真主的本体因绝对、无限而无法认识的话,那么他确实有一些可以供人们去认识、去接近的德性。真主的主要德性有:独一、无始、无终、永恒、万能、创造、全知、全听、能言、仁慈、公正、有意志、包罗万象、清净无染等,人们可以通过在万事万物中观察和参悟真主显示的德性而认识真主,并最终籍凭获得对最高真理的认识而进入内心安宁和安静的人生境界与生命状态。然而,要达到这样高层次的认知,信仰是第一步,是观察和参悟的基础。所以,“伊玛尼”的第一个条款自然就是信真主。
   
    信天神:阿拉伯语称为“麦俩伊凯”,也有译作“天仙”或“天使”的。这个词是一个复数名词,它本身就说明天神不是一个,而是有很多。
    在伊斯兰教看来,天神和人类一样都是真主的被造物,他们是真主的使臣,是从光上造化而来的纯精神的存在。天神没有缺陷,不分男女,无需饮食,只知道遵守真主的命令而不知违抗,他们数目庞多,无以计数,他们各司其职,代理真主管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他们之间没有矛盾和战争,他们没有私欲,所以也就没有罪过可言。所以,伊斯兰教的天神世界是一个和谐、安宁的世界,既不像有些宗教中有善神和恶神之间的斗争,也不像有些宗教中的天神都是人间人物死后的化身。他们是真主的媒介和工具,真主用他们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管理天地间的一切。
    最主要的天神有四位,分管天堂、火狱、生命等。众天神的领袖名叫珈百列,主司天启,他的职责是把天启经典传达给列圣。天神与人类保持着一种和平的联系,他们为人类祝福,替人类向真主求饶。信天神并不是要穆斯林去崇拜天神,而是要信仰他们的存在,效法他们的纯洁,以他们为榜样去一心一意地崇拜真主,明了他们各自的职责,尊重他们并为他们祝福就可以了。
    伊斯兰教认为,天神虽然有很高的品级,但他们与人类一样同为宇宙最高主宰——安拉的仆民,没有必要去崇拜他们。对天神的信仰是“伊玛尼”的一个必要内容,也是信仰者达到内心安宁和宁静的一个必要条件。对天神的信仰意味着人类在这个宇宙中不是孤独的,人类有自己的纯洁、光明而恪尽职责的邻居为伴。
   
    信经典: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了人类,但并没有抛弃人类,他出于爱而创造人类,同样出于爱而引导人类。
    但是,作为无限而绝对的真理,真主不可能亲自“来到”这个世界上、出现在人们面前去引导人类,因此真主引导人类的具体方式是:在人类的同类中为我们派遣圣人。然而,圣人虽然具有崇高的品级和特殊的能力,但他们与常人一样,尘世寿命是有限的。那么,那些诞生在圣人辞世之后而无缘得到圣人耳提面命的人怎么办呢?他们何以获得正道?所以,真主给他所派遣的圣人赐予了经典,作为传世的教诲,让人们在圣人逝世之后也能够拥有一个遵循正道的指南和依据。
    真主曾给历史上许多大圣人降示了经典,其中《古兰经》所记载的有:降示给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的《苏呼夫》、降示给达吾德(大卫)的《则布尔》、降示给穆萨(摩西)的《讨拉特》、降示给尔撒(耶稣)的《引支勒》等。《古兰经》是降示给穆圣的经典,也是真主降示给人类的最后一部经典,此后便不会再有天启经典降示给任何人。
    必须明确的是:伊斯兰教认为,这些天启经典并不是任何一位圣人的个人作品,而是来自真主的启示,其中没有任何人为的成分;一个穆斯林被要求去信仰的经典不仅仅是《古兰经》,而是所有天启经典。从信仰原则上来说,一个穆斯林应该对所有天启经典予以尊重和敬仰。当然,从宗教义务方面来说,穆斯林则只负有遵守《古兰经》的责任,因为其它经典是降示给历史上其他圣人及其民众的,与穆斯林的宗教义务和遵行无关。
伊斯兰教文化内在向度第三重:伊哈萨尼
信圣人:此处所说的圣人是指“热苏立”而言,它与另一个同样指圣人的名词“奈宾依”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指负有使命的钦差圣人,后者则泛指一般圣人。
    珈百列圣训中出现的“圣人”一词也是复数形式,说明圣人很多。根据《古兰经》的原则,真主给每一个民族差遣了钦差圣人,真主也不会在差遣圣人引导之前惩罚任何一个犯罪的民众。《古兰经》还明确说有许多圣人,真主没有把他们的故事在经文中进行一一讲述。圣人的数目非常多,分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圣训作为对《古兰经》天启的补充和解释,对此解释得更为详细,根据圣训记载,“热苏立”有313位,“奈宾伊”则多达十二万四千余位。
    在伊斯兰教看来,圣人既不是天神,也不是真主的化身,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从肉体和外在来论,他们属于人类;然而,从灵魂和精神意义上来讲,他们却是宇宙的精华,是人品的极致,是美德的化身,是完人的领袖,是真主的至爱,是人类的典范,是后世的说情者。他们具有特殊的内在构造和能力,可以从天神那里接受启示,可以观看到凡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天国奇景,发挥着充当真主与人类之间的媒介和桥梁的作用。没有他们,正道就不会被阐明;没有他们,天启经典就不会被降示,人类就会处于黑暗和愚昧之中。
    列圣所传的“教”虽有不同之处,但他们所遵循的“道”却同出一辙,同承一源,同归一脉。因此,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尊重和信仰真主派遣的每一位圣人,不分彼此,不加歧视。不过,列圣之间就使命的针对性和时空性来看,还是有着一些差别的。穆圣是最后一位钦差大圣,他的使命是针对全人类的,是面向未来所有时代的,具有普世性意义。因此,穆斯林称呼穆圣是“封印万圣”的大圣人。
    把信仰历史上的一切圣人作为“伊玛尼”的一个条款,一方面使穆斯林心胸宽广,着眼人类,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成为真正的人类主义者;另一方面有助于穆斯林从不同的宗教理论和文化景象中认识到真主的仁慈和大德。
   
    信**:**在伊斯兰教的术语中也被称作后世、大限、死后复活等。
根据伊斯兰的教义,人死后,还要复活,还要接受真主的清算和审判。这个世界有一个开始,有一个过程,自然也就有一个完结——完结就是世界的毁灭。《古兰经》和圣训虽然没有对世界**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但却描绘了**来临之前的征兆:信仰失落、道德败坏、秩序混乱、是非颠倒、人性泯灭、家庭破裂、社会失衡、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战争绵延、天灾人祸滚滚而来……圣训说,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坚持信仰和赞美真主,大限就不会来临。大限来临时,真主要毁灭世界上的一切,包括所有的天神、精灵和人类。然后,真主要集合古往今来的所有人进行空前的总审判。届时,全人类都将从各自的坟墓中出来,接受对各自行为的审判。行善者进入天堂享受永久的幸福,作恶者罚入火狱接受自己罪恶的报应。
    伊斯兰教认为,只有否认真主、列圣、经典、天神、后世、前定,或以物配主并死不悔改的人,才会成为火狱中永久的居民;而那些有信仰的人,虽在尘世做过罪孽,但只要诚心悔改,祈求主的宽恕,在接受相应的处罚或者大恩赦免后,仍有希望进入天堂,成为天堂的永久居民。
    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教诲,天堂里虽然有种种美味佳肴,仙女陪伴,童男服侍,但是天堂里最大的恩典就是觐见真主,像十五的月亮那样完美地面见真主,倾听穆圣用令人长久陶醉的销魂音律诵读《古兰经》。火狱是赎罪之地,罪过一旦赎完,就可以进入天堂。
    对后世的信仰,给穆斯林的文化人格注入了一剂精神上的强心针。一方面,给他一个希望、一个超脱的视野:今世乃是一个受考验之地,一切耕耘的结果不一定就要在今世收获,今世的苦难是暂时的,善人在后世的永久幸福才是真实的。这样,面对今世的邪恶现象,他就不会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对他敲响了警钟,让他认识到人需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的,有些罪犯可以逃脱今世世俗法律的惩罚,但后世的报应却是任何人无法逃避的。这样,他才会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敬畏真主的天命,避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遵照真主的法度和道义准则去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信前定:阿拉伯语中有两个词汇表达“前定”这个信仰概念:一个是“格德尔”,意为安排、规划、限定等;另一个是“格达”,意为判决、判定、规定、制定等。而在有关伊斯兰教第二重内在向度“伊玛尼”的圣训中,使用的则是“格德尔”这个词,而且还用“好歹的前定”来限定“格德尔”一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因为,就前定所涉及的内容,可以从四个方面予以概括:一、天然世界的运行变化;二、人类历史的朝代更替;三、社会家国的兴衰变迁;四、个人命运的荣辱沉浮。这一切都是由真主在规划宇宙创造之初和演变之际早就预定、设计好的,就像一个工程师在修建一座大厦之前早就在自己的心目中和图纸上设计好了它的图案那样。前定是真主的全知和全能等德行的本质要求,也是真主作为宇宙的创造主和支配主的意志的具体体现。从真主创造世界的全局看来,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但是,由于人是有限的,人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角度也是有限的,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物并不是美好的,甚至是邪恶的。因此,“伊玛尼”就要求一个穆斯林信仰:不管其自身之内和自身之外发生了任何事情,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规划和限定,是真主在创造世界之时就已预定妥当的。一个穆斯林应该欣然接受真主的安排和定夺——不论在他自己眼中是好的果实还是歹的结局,不论幸福的甜蜜还是苦难的考验,都要以“伊玛尼”信仰的宁静和安详心态去对待、接受。
    然而,并不能因此认为伊斯兰教的信仰体系中有宿命论之嫌。信前定只是一个信仰观念,它帮助穆斯林去认识宇宙这个大世界和自身这个小世界的广阔深奥的智慧,不要以一己之自我为一切的中心,而是要承认个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局限性。伊斯兰教在信仰上要求一个穆斯林信仰前定的同时,在行为方面给他规定了一系列的个人、家庭和社会义务,命令他去完成,包括必要的时刻拿起武器去战斗,并不是因信前定便可以放弃奋斗和努力、便可以放弃宗教义务。信前定要求一个穆斯林去奋斗,但不要因外在条件的不充分达不到效果而产生气馁、悲观和失望。对前定的信仰能够使人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使人摆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耿耿于怀、怨天尤人的坏习气,成就一种豁达的气概、一种自知的气度。

    从文化意义上讲,正是伊斯兰教的第二重内在向度促成了日后伊斯兰学科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凯拉姆”教义学(信仰学)以及伊斯兰哲学的形成,“凯拉姆”教义学(信仰学)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表面上看,第二重内在向度所讲的只是六大信仰条款,貌似教条,但实际上它涵盖了认识论、生命观、世界观、宇宙论、哲学观等所有不仅与穆斯林的信仰体系有关,更与人的认知方式、思维活动、信仰情感有关的一切认知领域。
    举例来说,这里所讲的“信圣人”这一条,它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单纯地相信穆罕默德的圣品,同时还涉及到了人类历史上一切圣人的问题。珈百列圣训中的“圣人”一词使用的是复数名词,指历史上所有的圣人。这就意味着,一个穆斯林被要求去信仰这样一个事实:真主在历史上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差遣了不同的圣人,去肩负引导众人走正道的使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穆斯林对各个文化和民族中的圣贤都非常尊重,决不会对他们有所不敬,更不会在任何情况下去侮辱任何一个民族的圣贤。同样,穆斯林也非常尊敬其它宗教的经典,因为“信经典”要求他去信仰历史上的一切天启经典。
    信仰学也直接导致了伊斯兰哲学的建立。伊斯兰哲学是穆斯林学者在研究希腊哲学、并在信仰学的指导下对希腊哲学进行批判、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培育了许多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如法拉比、阿维森纳(伊本•西那)、阿维罗伊(伊本•卢仕德)等,为后来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伊斯兰哲学作为对“ 凯拉姆”的补充和发展,在伊斯兰世界各地都有巨大的影响。
    建立在第二向度基础之上的“凯拉姆”教义学(信仰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第一个流派为艾什阿里学派,它的影响主要在伊斯兰世界的西方,即埃及、北非、安达卢西亚等地;第二个流派为玛吐瑞迪学派,其影响主要在伊斯兰世界的东方及中亚、南亚次大陆等地。
    “凯拉姆”在伊斯兰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伊斯兰学科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历史上发挥了保护伊斯兰的信仰纯真,阐明伊斯兰认识论、宇宙论和人生观,从侧面发展和培育伊斯兰哲学等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甚至直到今天,它仍然主导着穆斯林地区的思想和哲学生活,是穆斯林哲学家批判或引介西方世俗哲学时必用的思想武器。“凯拉姆”教义学是伊斯兰文化教育一个重要的构成成分,是人文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穆斯林世界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阿訇都是精通“凯拉姆”教义学及其影响下产生的伊斯兰哲学的人。

    珈百列圣训指明了伊斯兰教的第三重内在向度就是:伊哈萨尼。
    “伊哈萨尼”这个阿拉伯语词汇的最基本的意涵就是:追求至善、塑造完美、力行俊美,而其词根则来自于“哈桑”:美、善、好。“伊哈萨尼”所包蕴的基本意涵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在通过顺从真主而获得“伊斯兰”(内在和外在的和平)和“伊玛尼”(内在和外在的安宁、宁静)之后,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和真主的提拔而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
    这种精神境界的本质就是美。它的起点是一个完美的穆斯林应该具备的一切美德和心性修养,它的终点就是认识真主——在万事万物之中透过现象的迷惑和表象的幔帐见证真主。因为在伊斯兰教看来,美是真主的一个属性,也是被真主所喜爱的。圣训说:“真主是美的,他也喜爱美。”在某种意义上讲,认识真主也就是认识真主的创造之美,参悟真主的化育之美,体认真主的恩典之美,观察真主的迹象之美,赞颂真主的引导之美,感受回归真主的甜蜜之美。所以说,万般之美皆隐藏在对真主的认识和见证之中。
    穆圣在珈百列圣训中把这种精神境界定位为伊斯兰教的第三重内在向度,并称之为“伊哈萨尼”:
    然后,他又说:“那么,请您告诉我什么是‘伊哈萨尼’(新式译法译为完美的境界,老式译法译为至善)?”
    圣人回答:“那就是你要侍奉真主,好似你亲眼看见他一样,如果你还没有达到看见他(的境界),那么, (你就应当确信)他的确是注视着你的。”
    传统上,一般穆斯林学者认为这段关于“伊哈萨尼”的圣训正是苏菲修行的根源,因为苏菲之道正是追求完美、体认至善之道。他们根据这段圣训的界定把“伊哈萨尼”分为两点:

     幕拉格博:“幕拉格博”这个阿拉伯语词汇的文字意思是:观察、注视、观看、监察等;它在宗教术语里则意味着一种境界:行道者时时刻刻努力认识到真主在注视和监察着他的一言一行,真主包容一切的眼光正在看着他——这一崇高境界。
     这就是“那就是你要侍奉真主,好似你亲眼看见他一样,如果你还没有达到看见他(的境界),那么,(你就应当确信)他的确是注视着你的”这句圣训中的后半句“如果你还没有达到看见他(的境界),那么,(你就应当确信)他的确是注视着你的”所指明的境界。

     穆沙海德:“穆沙海德”这个阿拉伯语词汇的文字意思是:用眼睛看到、见证,以心灵的眼睛洞见等;它在宗教术语中则指示着另一种境界:行道者经由伊斯兰(的肢体之功)和伊玛尼(的内心之功)的修炼,超越“幕拉格博”境界的长久垂照之后,渐渐进入 ——在万事万物之中、在一切宇宙现象之中、在自身之中见证真主的存在、显现、显迹、大能、大德和仁行的——崇高而完美的境界。
    这就是“那就是你要侍奉真主,好似你亲眼看见他一样,如果你还没有达到看见他(的境界),那么,(你就应当确信)他的确是注视着你的”这句圣训中的前半句“那就是你要侍奉真主,好似你亲眼看见他一样”所指示的境界。
    就理论而言,“幕拉格博”和“穆沙海德”所代表的完美境界即是如此。然而,没有苏菲体验的人很难理解“伊哈萨尼”所指的实际意义。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小故事,来尝试理解“伊哈萨尼”这一崇高的精神境界:
筛赫博哈稳丁•载克仁雅是印度历史上驰名天下的苏菲大长老,当他被赋予道统的传教权时,他的一些师兄师弟心里有些不服气——为什么会是这个平时默默无闻、学不惊人的人获此殊荣呢?面对这一质疑,他们的导师觉得有必要将博哈稳丁•载克仁雅的内在境界显示给其他弟子们看一看。
    导师把他们召集起来,然后交给每人一只鸡,要求他们到一个谁也看不见的地方把鸡宰了,并尽快拿回来见导师。不一会儿,学生们一个个提着已宰杀的鸡回到导师面前,有人说我在岩石后面宰了它,有人说我在大树背后宰了它,有人说我在墙角宰了它,还有人说我在厕所旁边宰了它……总之,没有谁看见他们。然而,惟独博哈稳丁•载克仁雅一个人迟迟没有回来复命。
    导师派人去找他。当他被带到导师面前时,他手里的鸡依然活着,他痛哭流涕,有如大难临头一般。导师问道:“你为什么要哭?”他回答说:“因为我没有完成您交给我的命令。”导师又问:“那么你为什么没有完成我的命令?”
    他回答道:“我在大地上找不到任何一个谁也看不见的地方——我到岩石背后,发现真主在看着我;我到大树背后,发现真主也在看着我;我到墙角,依然发现真主在看着我……最终,我没有找到您要求的那种地方!”诸位师兄师弟听了他的回答,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才意识到导师的决定不是没有凭据的。
    实际上,能达到“伊哈萨尼”所包括的这两个崇高而完美的境界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凤毛麟角。
    但伊斯兰教认为,所有的圣人始终处于这样的境界之中。有时,他们在“幕拉格博”的境界中给人传教授道;间或,他们在“穆沙海德”的境界中觐见真主,独享与真主相会的极乐之境。而这两种境界都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妙境,正如刘介廉大师在《五更月》中所描述:“虽有口,却无舌,怎与世人道秘诀?”圣人时代结束后,只有极少的“卧里”(即真人或完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他们肩负着替圣治教、替圣传道的责任,他们是人间的“沐尔施德”(导师和精神领袖)。

从文化意义上讲,正是伊斯兰教的第三重内在向度促成了日后伊斯兰学科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泰算悟夫”(苏菲行知,又称回教理学)的形成,苏菲之道的认知理论和修行实践,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表面上,第三重内在向度所说的只是“伊哈萨尼”精神境界,貌似个人修行,与文化和艺术无关。但实际上,正是它直接导致了历史上精美绝伦的伊斯兰文学宝库和被称为世界艺术瑰宝的伊斯兰建筑艺术、伊斯兰细密画艺术等伊斯兰文艺的产生。
    为什么这么说?纵观伊斯兰文学史和艺术史,我们会发现那些著名的伊斯兰文学瑰宝基本上都是由苏菲哲人和诗人所创作的,如萨迪的《蔷薇园》、鲁米的《玛斯纳维》、安萨里的《圣学复苏》、伊本•阿拉比的《麦加开启录》等。而那些著名的伊斯兰建筑艺术和伊斯兰细密画艺术,也正是那些深谙“伊哈萨尼”对美的认知和界定,并对真主之美在世界中的显现深有体会的穆斯林艺术家独具匠心的杰作,如安达卢西亚的红宫、印度的泰姬陵以及遍布穆斯林世界各个角落的清真寺和拱北建筑。
    建立在第三向度之上的苏菲精神修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创造了伊斯兰文学瑰宝和各种形式的伊斯兰艺术,而且直接催生了作为“伊哈萨尼”的承载体的苏菲教团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四大主要道统:嘎迪忍耶道统,奈格什班顶耶道统,苏哈尔卧尔迪道统,契什廷耶道统以及它们遍布全世界的各个分支道统。
    苏菲行知在伊斯兰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伊斯兰学科体系中一门高深的学科,在历史上发挥了陶冶穆斯林情操、培育穆斯林人格、引导穆斯林的精神修养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直至今天,它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仍然是许许多多穆斯林普通大众的个人精神家园,是他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力量源泉,是穆斯林哲人的哲理和智慧的储藏所。
珈百列圣训中的历史观对伊斯兰文化的意义


    在解明伊斯兰教文化三大内在向度“伊斯兰”、“伊玛尼”和“伊哈萨尼”之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那就是伊斯兰教对于历史的观点,或谓伊斯兰的历史观。
    珈百列圣训提到了世界**和大限的问题,并且预言了某些征兆——其中之一就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繁荣,以及人类对奢侈生活的贪婪和欲望:
    他说:“好吧,请您告诉我(世界)**在何时降临?”圣人回答:“关于那件事,被询问的人并不比询问者更知悉。”
    他说:“那么,就请您告诉我它的迹象,好吗?”
    圣人回答:“婢女要生下她的女主人,而且你将看见无鞋可穿、无衣可着、贫困潦倒的牧羊人要竟相修建高楼大厦。”
    根据《古兰经》、珈百列圣训、以及其它许多关于世界**和大限来临时的征兆的原则性描述,伊斯兰学者认为: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方面来看,人类文化是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匮乏到丰富而演变进化的;但在精神文明、人格修养和宗教信仰方面,人类文化却并不是逐步进化、提升的,而是在逐步倒退、堕落。正如人们常说的“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古之学为己,今之学为人”所表达的思想那样。
    这种精神、人格和信仰上的堕落与倒退将会在某一个时期达到极点,甚至人类会完全放弃对精神、人格和信仰的追求,道德沦丧、信仰丧失、男女失衡、家庭破裂、社会失义、秩序混乱等现象将愈演愈烈,最终将导致世界的全面毁灭。这个毁灭的时刻被伊斯兰教称为世界**和大限来临。
    在许多现代人看来,历史正在朝着进步、文明和光明的方向飞速奔驰,这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论主流观点。但伊斯兰教的看法却并非如此:就宗教信仰来讲,历史在退步,人类所谓的历史前进只不过是对奔向毁灭的一种错觉。
从文化意义上讲,这种历史观强化了穆斯林对宗教信仰的执著和对宗教实践的坚持。不管外部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宗教信仰的总趋势是在弱化,而弱化的结局便是世界毁灭。因此,坚持宗教信仰就是用自己的有限力量保护世界、延缓它走向毁灭的步伐。
    这种历史观塑造了穆斯林的文化人格,使他们保持了一个清醒的头脑,用警惕的目光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自觉审察维新与传统之间的文化矛盾。从生活方式上讲,它造就了他们生活俭朴、饮食简单、起居简陋、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特点。从生活态度上讲,它造就了一个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思维习惯,这就从另一方面揭示了:为什么在当今世界西方文明病普遍流行的大趋势下,穆斯林世界却并不步西方的后尘,传统文化在那里保存得最完整,一些在西方流行的时尚始终无法攻入穆斯林世界的原因。
    因为在穆斯林看来,丧失和放弃传统文化无异于束手让这个显现着真主之美的世界走向毁灭。(全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16: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