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9841|回复: 1

《古兰经·黄牛》整体逻辑研究(一/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 20: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兰经·黄牛》整体逻辑研究
——兼论为“主道”而战斗的方法和路径


胡一帆


       内容摘要:简述先知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围绕穆圣如何统筹达致并超越既往,分析黄牛章看似散落的经文线索,探讨定本次第考量的逻辑依据,间杂古今中外诸经典互参补证,颐探隐索穆圣核心思维之道,叩问“真主将要把你们集合起来”的正路。
       关 键 词:思维方式;觉悟;求学;争善;集合

一、缘起与背景

       《古兰经·黄牛》为第一章“开端”七节颂词外的开篇正文,全章共计二八六节,是全经中最长的一章。就全章经文的来源和秩序而言,各节是陆续降示而非一次性集中下降的。
       根据马坚《古兰简介》,最初的启示:“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96:1~5)。而“你们当防备将来有一日,你们要被召归于主,然后人人都得享受自己行为的完全的报酬而不受亏枉”(2:281),又是全部《古兰经》的最后一段启示,最后的启示:“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5:3)。
       在成文过程中,马坚《古兰简介》:“《古兰经》每章中各节的次第,是穆圣在世时早已编定了的。”因而,就每章本身而言,其所表达的逻辑内涵是具原始权威性的。区别在于,各章在《古兰经》中的次第在不同的圣门弟子之间是有差异的。那么,原本杂陈的降示被编定于“黄牛”一章内,其欲表达怎样的整体逻辑以及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使得定本对“黄牛”章如此安排其次第?重视若斯,如若最长的“黄牛”章没有起到特定的纲举目张功能,那么,“这部经,其中毫无可疑,是敬畏者的向导”(2:2)之“向导”定位就必然受到冲击和弱化。而事实是,《古兰经》对后世的文化影响和推动提升是有目共睹的,阿拉伯半岛及其周边或称横跨亚非欧三洲之地虽历经古希腊、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之更迭,最终还是根源于《古兰经》的伊斯兰文化深深扎根于此并向世界各地传播与融合,其生命力可见一斑,也即其“向导”作用显而易见。
       因此,探讨“黄牛”全章旨趣无疑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即非如此,因“求学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那么任何追求顺从、安宁与和平的人对此作研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探讨之前,有必要交代几点先知穆罕默德之“向导”实践应用之初,阿拉伯社会所面临的基本历史背景、主要矛盾或社会问题,以避免有意无意间因时代背景、价值取向不同或忽略等生发的歧见而误人误己:
       其一,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尚未有统一的民族文化概念,只有大大小小逐水草而居的彪悍游牧部落和因战乱而凋敝的少量商贸,其多神崇拜几乎到了连石头、树木、飞禽走兽、精灵……都可以拿来作为崇拜这样令现代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也即其社会存在着的自然崇拜、生殖和祖先崇拜、图腾偶像崇拜以及伴随着的巫觋文化是极为普遍的;
       其二,相较而言,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天然具备了沟通东西、互通有无之商业贸易通道和重要节点的独特优势。因此,其商业经济是比较发达的,麦加又尤其突出。那么,如何解决商路争斗和重建秩序则是当期面临的另一大难题;
       其三,早已成型且坚守一神信仰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也在阿拉伯半岛流传,其一神信仰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却无法解决前两点之困境。那么,如何超越犹太教和基督教不适应阿拉伯社会变革的现实,则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针对上述三点。一方面需要因应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的潮流之势;另一方面对互通有无之交换规范和秩序重建的“向导”,同样不可或缺;而如何找到适应阿拉伯社会特点且超越犹太教和基督教无从变革的创新道路模式,则是尤为关键的又一方面……统筹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先知穆罕默德无可回避的巨大课题。
       提示:后续行文如非必要,一般不严格区分真主或先知穆罕默德,毕竟所有降示源自真主,真主的至仁至慈也须经由万事万物尤其是人去表达,纠结或苛刻于表达渠道或载体而陷入无谓的或世俗或神圣之争执甚或厚此薄彼显然不是明智的,“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1:2)

二、坚守与变通

       那么,“黄牛”章对上述巨大课题的解决是否系统体现了以及又是如何统筹体现的呢?
       开章颂词和首节隐文对一神信仰的引入和强化无疑是必须的,也很重要和关键。然而,单纯强调一神信仰本身,是跳不出与“犹太教”和“基督教”相似的通常改造和变革模式的。实践也证明之前两教采用的方式因其局限而得不到广泛传播,至少面对当时阿拉伯社会后的史实是如此,后文将渐次揭示其原因。那么,先知穆罕默德采取的方式究竟是什么呢?
       反映到《古兰经》上,整部经文以及各章内容的行文特点透露出了种种线索:
       一方面,各章开始之经文反复提示要步入一神信仰,以此顺应上述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之大趋势,但大多是点到为止,并非对“幽玄”本身进行探讨,毕竟大多数人对“幽玄”无从认知和理解。后世学者尤其苏菲一派对“幽玄”的探讨和体证甚是关注,但因其本身既幽且玄,即便有些学者体认到了,但直接落实到现实的生命实践上仍然离世俗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过多谈论反倒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般受众或信士所需要做的,“确信幽玄,谨守拜功”而已。
       同样对于“幽玄”,《论语》中是这么表述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需要注意的是尧舜禹汤文武成王周公诸圣贤已为孔子奠定了相当的人文基础,即使继承了这样的文明厚度,孔子对“幽玄”的态度尚且如此,可知讨论“幽玄”本身是需要采取极其慎重的态度的。相较之下,先知穆罕默德在这里持“确信”观。而双方之所以如此,可以推断古圣先贤对鬼神或幽玄的本质是相当清楚的,只是当期多说无益徒增障碍。即便现今人类所谓的科学素养如此发达,也不能有效解释客观存在的有些高僧大德的虹化等典型现象,多数时候干脆采取鸵鸟政策以刻意回避直至诬蔑其为“怪,力,乱,神”,如此当然不符合“科学精神”。因此,高端的探讨和体证是一回事,但把个别少数的经验欲加之全社会,那么,就必须考量社会平均的认知和实践水平是否达到了那个层次。违此,注定失败。就如哪个科学家说现在要普及量子力学甚至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最终结局可想而知,更何况这些理论本身尚还不究竟。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每个社会时代背景下,相对素养高的人或君子总属少数,知者当循“不失人,亦不失言”。
       另一方面,是稍加提示过后直接进入如何“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1:6),“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1:7)。也即,不是一味地说教和空谈,更不是深入“幽玄”本身,是在简要强调后,径直进入林林总总同人们生产、生活、交往、担待之实际相关联问题的解决方法——“正路”上了,以此真正落实和显现“至仁至慈”之看得见摸得着的内涵。
       上述两方面的互动模式,在体现“信赖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这样的把信仰和务实融为一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上,是一脉相承的。
       据此,黄牛章在简洁的开章颂词和首节隐文之后,迅速进入现实:
       “这部经,其中毫无可疑,是敬畏者的向导(2:2)。
         他们确信幽玄,谨守拜功,并分舍我所给与他们的(2:3)。
         他们确信降示你的经典,和在你以前降示的经典,并且笃信后世(2:4)。
         这等人,是遵守他们的主的正道的;这等人,确是成功的(2:5)。
         不信道者,你对他们加以警告与否,这在他们是一样的,他们毕竟不信道(2:6)。
         真主已封闭他们的心和耳,他们的眼上有翳膜;他们将受重大的刑罚(2:7)。”
       首先,给《古兰经》进行总体定位。
       “毫无可疑”和“是敬畏者的向导”的两句降示,既体现了信仰和务实融为一体的一向思维,又强调了经文之“向导”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地位。毕竟,对处于迷茫、蒙昧、愚顽的多神崇拜人群,“向导”的作用就是能够直接迅速见效的把受众引上“正路”,跟着走即可,不必具备多么高深的理论学问。多数时候,“向导”是把“幽玄”对世俗影响背后玄幽的逻辑实质,以世俗的生命实践中能够理解和操作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去规避其负面影响进行引导,而不是陈述“幽玄”本身。就像医生给病人开药方,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给病人解释致病的内在机理之理论的,即便说了病人也不见得能搞明白,病人成为医生的几率太小了。但若其间产生任何“可疑”或不“敬畏”等不听从“向导”指引的后果,那么,在“可疑”或不“敬畏”者左突右撞之后陷入邪路或歧途的概率极大。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从这个意义上讲,佛说五毒“贪嗔痴慢疑”(恭请读者了解一下佛说正法中对这五毒的详细解说)之“疑”,其初始的负作用确实不是太明显,开始的时候感觉还不错甚至还有很大的好处,但对它恶劣的长期影响绝不能掉以轻心。
       就像现在的科学探索研究一样,对未知存疑本来也没什么不好,但很多人打着所谓科学的幌子怀疑一切,甚至否定一切,这就早已远离科学的初衷,更妄谈科学精神。因此,针对五毒,特别是“疑”,在实现正确认知和判断时是要彻底清除的。而“信”这个理念在那个多神崇拜的社会强大惯性背景下,彻除“疑”之危害尤为重要。因此,把《古兰经》定位于强调实效化的“向导”,显然是体现信仰和务实一体化之思维模式的。因其所要求具备的条件实在很简单,不疑和敬畏即可。当然这也是源于欲解决前述三点所规定之目标所决定了的。
       其次,给受众以信心、尊重和希冀。
       一者,“确信、谨守、分舍”,表明“敬畏者”已有信心——“确信幽玄,谨守拜功”,并且在实践中因能够“分舍我所给与他们的”而具备走上“正路或正道”的能力及其可能性。这是对“敬畏者”的首肯与认可,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
       次者,给予信心的同时,对于受众当前和以前接受的诸如《讨拉特》、《宰逋尔》和《引支勒》等经典,采取“笃信后世”的态度。也即,都给予承认,认同都是经典或“天经”,并且后世依然要予以笃信。而非实施强制或强行的让潜在受众接受新经典而打击摒弃受众以往的历史沉淀或思想惯性。毕竟“犹太教”也好还是“基督教”也罢,其核心教义本身都是引导人们向善的,这也集中体现了先知穆罕默德在如何继承和发扬既往“天经”之思想精华上始终如一的原则和立场。因此,千千万万不能把当期的解决方法甚至个别原则奉为圭臬,毕竟穆圣自身就是继承和创新的典型。
       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是诵读天经的,犹太教徒却说:“基督教徒毫无凭据。”基督教徒也说:“犹太教徒毫无凭据。”无知识的人,他们也说这种话……(2:113)。
       先知穆罕默德的兼收并蓄,和采取截然对立化方式的相互攻击互相矮化、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或排斥异己党同伐异的态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举例而言,不同科室医生医治某些疾病是擅长的,其擅长属“天经”肯定是不可怀疑的,但这个擅长只针对某类疾病起作用,拿到别的疾病上去不合适也是正常的,因此不同方向的医生不能也不必相互指责。而能够综合各科“天经”的医生显然不是一般的高度。更何况诊治“人之自我”特别是思想执着固执这项更为复杂系统之务呢?因此,当相互间不认可时,至少己方失却了对对方认知领域了解的机会,如此行事,当然不会明了和正确认知到世事的全貌和真相,此非“正路”。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心宽体胖”才能囊括万物;
       再者,只要遵守经典或“天经”所指的“正道”,就是“成功的”。
       上述三项态度结合共同作用,对于争取更大更广受众,无疑既易接受,也极具吸引力。
       第三,给“不信道”者以明确警告。
       这里的“道”,显然是指那些之前和当前的经典或“天经”所指的种种“正路或正道”。而“不信道”者,即指那些不信各类“天经”之“正路或正道”的个体或人群。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这里,对于“困而不学”之徒,任谁也是没办法的,更何况对于连信都不信的“不信道”之徒。所以,先知穆罕默德有“对他们加以警告与否,这在他们是一样的”结论。因此,对于上述三项态度决不能滥施,必须坚持必要的原则底线。即便如此,先知穆罕默德也不是对“不信道”之徒完全就放弃抛弃了,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警告、去劝诫、去挽救那些“不信道”者,进一步体现先知穆罕默德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和正向导引的一贯风格:
       你们当信我所降示的,这能证实你们所有的经典,你们不要做首先不信的人,不要以廉价出卖我的迹象,你们应当只敬畏我(2:41)。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应当信真主所降示的经典。”他们就说:“我们信我们所受的启示。”他们不信此后的经典,其实,这部经典是真实的,能证实他们所有的经典。你说:“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以前你们为甚麽杀害众先知呢?”(2:91)。
       ……
       显然,对于“困而不学”之徒,“斯为下矣。”因为不听警告劝诫,也无视正道向导,更没有去学的任何迹象……实在是“不信道”者自己“困”住了自己,其走向堕落或经受困苦那是必然的。如此,对待这类“不信道”者,“真主已封闭他们的心和耳,他们的眼上有翳膜;他们将受重大的刑罚”(2:7)。也即,“不信道”者被“困”的原因,是源于封闭了自己的心和耳且眼上有翳膜。如此,怎能不受“重大的刑罚”?
       至此可以看出,(2:2~7)等六节内容反映了先知穆罕默德在对待信仰、现实以及面向受众时的既不失灵活、又坚持原则、更不会放弃的基本态度。此时,估计先知穆罕默德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大致可以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去描述。
       更重要的是,这六节提出了两大类因应方法:
       一类,是信既往和当前之经典所指出和指明的“正路或正道”,以此兼容并蓄;
       二类,需要充分发挥或至少正常展现每个人自己“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不能封闭了自己的心和耳且眼上有翳膜,以此敞开心胸、耳聪目明地获得对世事的正确认知。
       这两类方式是互动的,而且往往表现为信与不信、用与不用时所受刑罚、恐惧和恩惠、报酬之间的强烈反差。那么,基于上述两类方法,如何去进一步深入或规避其错误做法呢?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9: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文又名《“吉哈德”正义》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8 18: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