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追随导师

[对话道教文明]  《道德经》解说 作者:天涯孤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5: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解说:理解本章的关键在于懂得“得一”。老子没有明确说一究竟是什么,以致于后人对一有许多说法。要把一说清楚是不容易的,古今中外论述一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对一的看法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一就是道,有说的是元气,有的说是太极,有的说是上帝,有的说是整体,等等。穆斯林对一有“真一”、“数一”、“体一”的说法,先贤王岱舆对此论述非常精辟。

我们不详细从理论上讨论一的概念,我们着重从实践修行需要的角度来理解什么是一。道产生了一切,容纳了一切,维持着一切,使一切事物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小到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单位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一个地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推而广之,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就是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体,是整个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如果把我们的手从我们身上分割开来,手就会死亡。只有让手与我们的身体连通,手才是活的,我们每个人与我们所在的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就如同我们的手与我们的身体的关系一样。

知道什么是一,就可以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得一”了。所谓“得一”,就是切身体验到自己这个生命体是整个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把自己与整个生命共同体连接,使其肌体相连、血脉相通、信息相通、情感相融、心灵相通,归根结底是要与道相通。想要“得一”,就必须去实践,去修行,空谈理论是不行的。我们与生命共同体已经肌体相连、血脉相通,否则,我们也不可能存在。我们实践、修行的重点在于让我们与生命共同体信息相通、情感相融、心灵相通。

知道了“得一”,后面的话就迎刃而解了。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过去得一者,天因为得一而清,地因为得一而宁,神因为得一而灵,谷因为得一而盈,万物因为得一而生,侯王因为得一而为天下正。贞是正的意思。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存在于生命共同体中,都必须与生命共同体合一才能存在、维持,否则,他们就要毁灭。老子说:“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如果与生命共同体割裂,天没有东西使其清恐怕将要破裂,地没有东西使其宁恐怕将要报废,神没有东西使其灵恐怕将要歇息,谷没有东西使其盈恐怕将要枯竭,万物没有东西使其生恐怕将要灭亡,侯王没有东西为天下正恐怕将要丧失统治地位。致有送给、给予的意思,其致之,意思是把一送走,放弃一,与一分离。蹶是跌倒的意思,引申为丧失地位的意思。

贵离不开贱,高离不开下,侯王离不开天下百姓,他们都处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如同玉和石头一样,玉离不开石头,离开了石头就不可能有玉,要平等的对待它们,不可厚此薄彼。所以,老子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不谷是不谦虚的意思。琭是有光泽的意思,琭琭如玉形容玉是有光泽的、漂亮的。珞本义形容石头坚硬,珞珞如石形容普通石头仅仅是一些硬块而已。“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意思是要平等的看待玉和石头,不要见了玉就特别喜欢,见了石头就眺不起。对石头如此,对人如此,对名誉也应如此。侯王之所以自称孤、寡、不谷,是在时时提醒自己,要克服孤、寡、不谷的缺点,不要忘记自己与天下百姓是一体的,天下百姓是自己的根本,千万不能脱离天下百姓,忘记天下百姓的疾苦。

由《古兰经》和穆圣的教导可知,穆斯林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互相关爱。人类来自同一个祖先,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也要互相关爱。我们伊斯兰的道路是人类共同的康庄大道,我们要与我们的弟兄们一起走这条路,不可单独行动。脱离了大众,任何人不能独善其身。如果有人非走那样的路,那么,他走的是邪路,是迷悟者的路,是受谴怒者的路。把穆斯林群体与人类分离开来,把自己喜欢的教派与穆斯林群体分离开来,把自己与穆斯林大众分离开来,都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5: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解说:本章简单的几句话,就高度概括了道的运行规律,道的作用方式,以及道的作用结果。

道的运行规律就是“反”,“反者道之动”。反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反面,另一层意思是返回。道一方面不断地走向其具体存在形式的反面,另一方面又不断地返回自己的本原,这两个方向的共同作用使道的运行轨迹成为圆形或者螺旋形。这种运行方式,使道一方面产生和维持了万事万物,另一方面又保持自己永远不变。

道的作用方式就是“弱”,“弱者道之用”。道总是在当前已经存在的成熟的事物之中孕育出新的生机,产生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打个比方,就象在旧事物不知不觉的情况下,道使其怀了一个轻飘飘的孕,生出新事物,并让强大的旧事物养育了新事物,而这个新事物往往是旧事物的反面,这就是所谓“弱”。这种“弱”是巧劲,如果我们把道的作用方式理解为一般的软弱,那就错了。道的作用方式是由其运行规律而来的,有什么样的运行规律,就有什么样的作用方式。由于道的运行规律是“反”,这种运行规律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就是道的作用方式“弱”。

道的作用结果是产生了“有”,并由有产生了天下万物,“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天下万物是由最原始的物质产生的,最原始的物质也只能说其“有”而已,此外不能做任何形容,因为它本来就仅仅是有而已。例如,仅凭一粒种子,我们不能知道一棵大树究竟是怎样的,只能等种子生根、发芽、抽枝、散叶、开花、结果之后,我们才能具体描述这棵大树。“有”就是天下万物的种子。有人说这个有是元气,有人说是太极,说法不一,但都离不了最原始的物质这个意思。这个最原始的物质自己是由道产生的,道就是产生了有的那个“无”。之所以说道是无,是因为道最初只是纯粹的理,没有象,也没有形。纯粹的理当然很弱,但是,它可以一步一步来,先生有,再让有生天地万物。道的作用结果是由其运行规律和作用方式产生的,有什么样的运行规律和作用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作用结果。由于道的运行规律是“反”,作用方式是“弱”,所以,它总是在事物没有萌芽时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可以很轻松地由无到有,由有到繁,化生出天地万物。

读过《古兰经》人会发现,真主造化天地万物的过程与《道德经》中论述的道生化天地万物的过程是一样的。也是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也是正反互相转化的。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原因就在于道是真主的道,完全归顺真主。因为道完全归顺真主,所以道是“无为”的,道的一切作为都是依照真主的安排而有的作为。因为真主的一切造化都是通过道而施行的,其中包括天地万物,所以道又是“无所不为”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6-26 21: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说:理解本章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知道大道本身是无形的,一切可以凭借我们的感觉器官感知的事物都不过是大道的作用和作用结果而已。体察大道唯凭一心,此外没有任何方法。因为此心是同于道的。

按照人们对道的理解程度和对待道的态度,可以把人的品位分为三个等级:上士、中士、下士。

大道就在那儿,不为尧存,不为舜亡,不会因为人的不同而有任何不同,就看人自己能不能得道。高品位的人听到道,就立刻明白了,并勤恳的按照道来行。中品位的人听到道,觉得道好象有又好象没有,这不是道不显,而是人不能感知道。低品位的人听说道不但不去行,反而会嘲笑,因为他没有感知大道的能力,根本感觉不到道。假如道让低品位的人感觉到了,道就不为道了,低品位的人感觉到的仅仅是道的作用结果而已。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古兰经》中说:“这部经,其中毫无可疑,是敬畏者的向导。他们确信幽玄,谨守拜功,并分舍我所给与他们的。他们确信降示你的经典,和在你以前降示的经典,并且笃信後世。这等人,是遵守他们的主的正道的;这等人,确是成功的。不信道者,你对他们加以警告与否,这在他们是一样的,他们毕竟不信道。真主已封闭他们的心和耳,他们的眼上有翳膜;他们将受重大的刑罚”(2:2-7)。人之所以高级,就在于人能够认识自己不能感觉到的东西,能“确信幽玄”。敬畏者乃是高品位的人,是上士,不信道者乃是低品位的人,是下士。

人们对道的理解程度和对待道的态度不同,一方面是由于人的品位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道固有的属性。老子说:“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建言”是大家公认的话,象当代人说的“常言”,“建言有之”就是“常言道”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建言”是古代著名的一本书的书名。夷道是平坦的道路,纇是不平的意思。
之所以说“明道若昧”,乃是因为大道本身就在那儿,不会隐藏自己,所以是“明道”,但是,品位低的人只能感知道的作用结果,也就是有形的事物,品位中等的人可以感知道的作用,只有品位高的人才能感知到道本身。

之所以说“进道若退”,乃是因为道的运行规律就是“反”,“反”的意思前面第四十章我们已经讲过了,此不赘述。

之所以说“夷道若纇”,乃是因为道就是万物的本性,万物依照自己的本性而行的路,当然是最平坦的、最容易的,是“夷道”,但是,人们往往不是按照本性而行,而是按照欲望而行,欲望是道的最表层的东西,是道之末,如果按欲望衡量依照本性的作为,似乎是走了一条不平坦的路。道路是不是平坦要看能不能让我们很容易达到目的,有些路看起来很平坦,但不能让我们达到目的,有些路看起来不平坦,却是最容易达到我们的目的。

伊斯兰的道路就是一条平坦的大道,是按照人的本性而行的道路,是容易的道路。而人们按照自己的私欲选择的道路是崎岖的道路,是邪路。

人的品位不同,其德也是不同的,而最高级的德是与道的属性相同的。上、白、广,建、真,都是最高级的德的属性。有高尚之德的人是非常谦虚的,就象深谷一样,因为道就是虚无的;有明白之德的人是非常低调的,就象夜晚一样,因为道就是隐蔽的;有盛大之德的人是不自满的,好象不足,因为道就是可以包容万物的;有强健之德的人能使事物按照事物的本性存在,好象自己是被动的,因为道就是不为主的;有质朴真实之德的人随遇而安,看起来好象是变化不定的,因为道本身就是变化的。老子说:“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谷是低下的意思,可引申为深广谦虚的意思。辱是黑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夜晚。广德是盛德的意思。建德是健德的意思,建是健的通假字,偷是揄的通假字,本义是引的意思,此处当为被牵引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偷,那就说不通了,道本身是强健的、主动的,表现出来好象是被牵引的、被动的。质真是质朴真实、稳定不变的意思,渝是改变的意思,可引申为通达的意思。

人只有具备高级的德,才能有高级的表现。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就是大德之人高级的表现。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所谓“大方无隅”,意思是说大方的人,是有大格局的人,不会被一时、一地、一事所困扰。大方就是大的空间,大的空间是没有拐角的。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地就是大方,隅是方的拐角,大方就没有拐角。

所谓“大器晚成”,意思是高级人才需要更多时间培养,而得道的人就是最高级的人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就是有用的东西,也可以指人才,大器就是高级人才。

所谓“大音希声”,意思是最好的声音就是不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而是让大家各自发出自己的声音,构成完整和谐的共同声音。天地并不发音,而是让天地所包含的万物发出各自的声音,构成美妙的天籁之音,这就是大音。声音也可以理解为意见。音并不是一般的声,而是有节奏的声,如音乐、语言等,是比较美好的声,声指一般的声,噪音严格说来就不能称为噪音,而应该称为噪声。希就是稀少的意思。

所谓“大象无形”,意思是“大象”不会自己显示出来,成为有形的东西,而是通过其它象的形来显示自己。“大象”就是“执大象,天下往”的大象,前面我们已经解释过了,此不赘述。

道产生了万物,维持了万物,成就了万物,伴随万物存在的全过程,为万物的存在提供了平台。但是,道并没有随着万物的生灭变化而生灭变化,道自身保持了自己,没有一丝改变。老子说:“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贷是施与而无减少的意思,道的施与不是一般的施与,一般施与之后自己这边就没有了,而道把自己施与万物,道自己这边一分也没有减少。道的贷与银行贷款不一样,银行把别人的钱贷给你,还要你付利息,道把自己贷给万物,不要万物支付丝毫利息。
 楼主| 发表于 2017-6-26 21: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说:本章的核心在于一个“和”字。

第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了和的深刻根源。这句话很难理解,对于一、二、三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我们只能采取其中一种。这里的一不是理,也不是形,而是介于理和形之间的象,前面我们说过理生象,象生形的道理。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道心,也可以说是太极、数一,等等。所谓“道生一”,就是由道的理产生了唯一的道心。道的理没有生命,而道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所谓“一生二”,就是最初的道心生出另一个与其相对的道心,作为自己的配偶,这就是“二”,二就是配偶的意思,这对最初的配偶也可以称为阴阳。所谓“二生三”,就是道心与其配偶和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三”,也可以说是阴阳和谐构成统一体。所谓“三生万物”,就是说配偶和谐产生万物,也可以说阴阳和谐平衡产生万物。

可见,婚姻关系具有非常深刻的根源,根植于大道之中。无论伊斯兰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对婚姻关系给予高度重视,认为是道德的根本,《古兰经》和《礼记》中都有大量论述婚姻家庭的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在此就不赘述了。现代人视婚姻为儿戏,说结就结,说离就离,淫乱的性关系到处泛滥。把非常严肃的婚礼办成插科打诨的娱乐活动,真是失去了婚姻的根本。这其实是不把自己当人看。

第二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讲了和在万物身上的体现。万物产生以后,和谐的阴阳配偶关系并没有消失,而是存在于万物之中,作为万物的组成部分,继续对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着作用。无论是在不同个体构成的组合之中,还是在单独个体之中,都需要阴阳和谐。如果阴阳失和,万物将不会存在。冲气是气互相流通融合的意思。

第三句话:“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讲了要时时提防失和的危险。侯王之所以自称孤、寡、不谷,是在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出现孤、寡、不谷的缺点,造成阴阳失和。

第四句话:“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讲了要掌握分寸。往往人们本想减少某些东西却反而增加了,本想增加某些东西却反而减少了,这是因为行为过分,造成阴阳失和,走向了希望的反面。为了保持和的状态,任何行为都必须掌握好分寸。

《古兰经》反复告戒人们一切都不要过分,也是要一个和字。

第五句话:“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讲了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方法。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具有中和之德的人,教育的主要方法也是损益受教育者的禀性,使其性情中和。例如,刚烈的人要使其安静,委靡的人要使其奋起,等等。“强梁者”就是蛮横霸道的人,此种人一般不得善终,所以要使其温柔和善才行。“教父”就是教育的根本,父是开始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7-6-26 21: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说:本章重点讲“无为”、“不言”的好处。“无为”是办事的原则,也是治理天下的原则,“不言”是教育的原则。“不言”也可以归结到“无为”之中。无为的最大好处就是不会遇到抵抗,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无为作用于事物的本性,培养事物的本性,从事物的本性上改变事物。任何事物都不会抵抗自己的本性的。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至柔者无有,至坚者无间。道最初就是无,由无而生有,由有而生万物,所以,至柔者其实就是道。道生成万物的过程就是由至柔到至坚的过程。到至坚时,已经到了道运化的最末端了。事物生成之后,道并没有离去,而是作为德,作为事物的本性继续发挥作用。无论如何坚硬的物质,其本性都是道,都离不开道。所以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无间就是非常致密,几乎没有间隙的意思,物质越致密就越坚硬。

道就是这样奇妙的东西,它一方面作用于万物,甚至作为万物的本性而支配着万物,另一方面,它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牵扯到万物之中,丝毫不干预万物的存在。

我们要对事物产生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就要效法道,同于道。行无为之事,施不言之教。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我们自己要成为一个得道的人。如果我们不是得道的人,就不可能效法道。当我们是得道之人的时候,我们才有能力作用于事物最本质最柔软的部分,那就是事物的本性。

其次,从本性着手。从本性着手也就是从事物的本质着手。这并不是要改变事物的本性,而是要尊重事物的本性,顺从事物的本性,培养事物的本性,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四两拨千斤,才能事半功倍。许多人想改变事物的本性,甚至想扼杀事物的本性,这是背道而驰的,是必然受到惩罚的。
第三,进入人的内心。只有没有主观成见的人才能进入他人的内心之中,并自由驰骋,因为他没有成见,不改变他人的自我意识,不改变他人的本性,不会遇到任何抵触。有许多人,整天喋喋不休的讲着自己的“应当”,全然不顾受众的感受,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四,从根本着手。凡事都有根本,本立而道生。不能本末倒置。

第五,掌握先机,领先一步或者数步。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高手不在于事情已经显露了而去作为,而是在事情没有发生时就已经有所作为了。

第六,必须从萌芽状态着手。事物萌芽状态比较柔弱,容易改变。等事物已经成熟强大了,想改变就不容易了。教育从娘肚子里开始,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按自己的主观意见做。不言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不说自己的私见。

穆斯林在办任何事时托靠真主,遵循真主的命令与禁止,其实就是“无为”。《古兰经》告戒穆圣要以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态度面对民众,对宗教信仰,只负明白通知的责任,不强迫人们信仰和遵行,其实就是行“不言”之教。
 楼主| 发表于 2017-6-26 21: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说:理解本章的关键在于“知足”、“知止”。我们要足于何处,要止于何地,确实不容易把握。

这里的“足”就是要足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这里的“止”也是要止在同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恰当的位置就是刚好满足我们本性的需要的位置,无过无不及。这个位置也可能是好与坏,成与败,善与恶,存与亡的分界点。由于本性是隐蔽的,而其表现出来的各种欲望和需要是明显的,我们判断这个位置是不是恰当,就要看在这个位置能不能达到“和”。在第四十二章,我们已经讲了“和”,此不赘述。恰当是善的要义,没有恰当就没有善。


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这里的多是重要的意思,病是有害的意思。老子问:名与身谁亲?身与货谁重要?得与失谁害处大?

大多数人认为身比名亲,身比货重要,失比得害处大。老子并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说“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无论什么东西,如果人们特别喜爱,必然在其上花费更多的心血、精力、财力,就会减少用在其它方面的心血、精力、财力,使其它方面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无论什么东西,人们拥有的越多,对其它东西的拥有就会减少越多,将来丧失的也会越多。这种“甚爱”必然造成失和。

身比名亲,但是,如果为了身体不顾名誉,以至于名誉扫地,让一个人猪够不如的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身比货重要,但是,如果为了爱惜身体而好吃懒做,不去工作,不创造财富,以至于身无分文,没有任何生活资料来源的时候,想活也活不成。失比得害处大,那要看失的是什么,失多少,得的是什么,得多少,有时候得比失的害处还大。谁都不愿意得病,您说是吗?

那么,怎样做才正确呢?老子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就不会有耻辱,因为人们追求的大多数东西其实是自己不需要甚至是对自己有害的,如果知足,就不会企求别人,就不会受制于人。知止就不会有危险,因为该止的地方,往往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是雷区。既知足又知止,不受辱,不牢身,不涉陷,当然就可以长久。

《古兰经》教导我们一切都不要过分,其实就是要我们“知足”、“知止”。
 楼主| 发表于 2017-6-26 21: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说:伟大的成就好象有缺失,但是,正是因为有缺失,为未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使其事业日久弥新,不会衰败。任何事物,只要达到最完美的时候,就没有向前继续发展的余地了,就要走下坡路了,物极必反。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弊是陈旧、衰败的意思。

真正的成功不是一时的辉煌,而是永久的幸福,这也是伊斯兰教告诉我们的。穆斯林追求的成功,是今后两世的永久幸福。

真正的富有是其财富好象泉水一样,有不断地流入,也有不断地流出,进出自如,才可以无穷无尽的使用。老子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盈是漫溢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富有。冲本意是泉水向上涌流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泉水。

伊斯兰教主张财富应该在不同的人之间流通而不可在某一个人手中凝滞,认为储存财富、窖藏金银是一种罪恶,为此,伊斯兰教鼓励买卖,鼓励施舍,禁止高利贷,制定了天课制度。

大直是合乎大道,合乎事物的本性,而不是合乎外在的标准,合乎人们的私欲,而大道、本性本身就不是直的,反者道之动,所以,大直看起来是弯曲的。大巧是能够充分利用大家的技巧,而不是自己有多么心灵手巧,所以,自己看起来好象是笨拙的。大辩是让大家替我说话,而不是自己多么能言善辩,所以,自己看起来好象木讷的。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安静胜过好动,那是因为安静是本,好动是末,好动者终归安静。冷静胜过热情,那是因为冷静为本,热情为末,热情者终归冷静。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
无论安静还是冷静,都可归入清净。因为清净是道的本色,是根本,万事万物都以道为依归,以道为准绳,所以,只有清净才能作为衡量万事万物的标准,才能作为万物效法的榜样,才能成为规范一切行为的依据。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

心灵安静,也是我们穆斯林修养追求的目标,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我们期盼的最终归宿。《古兰经》在多处提到人的性灵,如自责的性灵,安静的性灵。说:“安静的性灵啊!你喜悦地被喜悦地归向你的主吧!你加入的善仆之中,你进入我的乐园!”。当我们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当我们归顺真主时,我们的性灵才是安静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4: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说:天下有道,则天下太平,不需要战争,可以将军用物资改为民用,以便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例如释放战马作为耕马,来耕种庄稼,百姓安居乐业。

如果天下无道,则到处都有战争,没有战争的地方也不得不备战,这样的话,就需要征用民用物资作为军用,减少生产投入,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例如征收耕马为战马,进行战争,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灾难,最大的灾难就是战乱。战乱是人祸,人祸可以引起天灾,天灾人祸共同作用,百姓苦不堪言。追究战争的根源,就是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祸莫大于统治阶级贪得无厌,不知足,错误莫大于想得到。统治阶级想要得到的无非是土地、资源、人民和财富,要获得这些东西,少不了战争。由此可知,老子为什么主张小国寡民了,所有大国都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打来的、夺来的,是沾满鲜血的,是充满罪恶的。

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伊斯兰教的“伊斯兰”就是和平的意思。我们穆斯林反对战争,热爱和平。但是,当战争被强加在穆斯林头上的时候,我们也要勇敢的迎战,绝不能畏战。

参加正义的战争是真主的命令,是优良的行为。假如没有正义的战争制约,邪恶的战争必定毁灭人类。有关战争的教义,是伊斯兰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人企图支解伊斯兰教教义,从中剔除有关战争的要求,这样做只能有利于人类的敌人。

穆斯林绝对不允许进行非正义的战争。在伊斯兰教看来,只有反侵略的自卫战争,反对宗教迫害争取信仰自由的战争,解放受压迫的妇孺老幼的战争,才是正义的战争,这些战争都是被迫的战争。穆斯林主动挑起的战争不是正义的战争,即便他们打着宗教旗号也罢。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4: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说:本章主旨在于如何“知见”,谈认识方法。

知与见是不同的。知就是知道事物,见就是直接感觉到事物。对有些事物我们可能知而未见,例如,我知道美国,但从来没见过美国。对有些事物我们可能见而未知,例如,对街上的陌生人,我们见到了,但不知道他究竟是谁。对有些事物我们可能既知且见,例如,我们的家人。

一般情况下,我们想要有知识,有学问,就必须“出户”去求学,窝到家里是不会有多少知识和学问的。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想要知天下,上述方法就不行了,因为天下太大了,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博学,他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不足以知天下。要知天下,必须依靠大家,依靠天下人的知识,使大家的知识成为我的知识,为我所用。这就需要我们成为一个有道者,尊重人,吸引人,让各方面的人聚集于我,让各种信息汇聚于我,我就可以知天下了。所以,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我们想要见到什么事物,就必须目光直接接触,隔着东西是不可能看到的。只听别人说某处金屋藏娇,美若天仙,就仅仅是知道而已,只有“窥牖”才能亲眼看到。但是,想见天道,就不需要用这种方法,也无法用这种方法。天道是隐蔽的,是无法用感觉器官感知的。天道也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事物都体现天道,越高级的事物越能体现天道。我们自己就是最高级的事物,是天道的最好体现者。要见天道,必须先见自己。

见天道是很难的事,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但是,真到了可见的那一刻,也是很容易的事,只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朝夏元鼎的《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说见天道的难与易。

对于天道来说,知是容易的,只要我们勤奋,有前人留下的汗牛充栋的典籍可供研习,有众多老师可供请教。但是,想要见天道,的确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道不是个物件,不可以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感知和体验。能够感知和体验道的只有我们的心灵,而心灵是被我们的自我意识和主观成见蒙蔽着的,好象一个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无论如何也看不清楚。要能看清楚,就必须把这个有色眼镜摘掉。眼镜摘掉了,就可以立即见天道。道家讲无知、无为,佛学讲空、无我,都是在那里破我执,都是要摘眼镜。正如老子所说:“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至于道教和佛教,与道家和佛学又有很大区别。

然而,人为的宗教、学问,无论多么高级,都始终在自我的范围之内。以我破我,始终都是在我之内绕来绕去,不可能真正破我执。天人本合一,万物本一体,宇宙本是大我而已。那些高僧、大德,那些圣贤,都无非是大我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怎么学他们,也无法超出我的范围。

惟有“天启”的信仰和知识,才能超越我的局限,从我的外面引领人们走向高级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伊斯兰教强调“天启”的信仰的原因。只有“天启”的信仰对人有引领与指导作用,使我们认识真理,使我们见天道。没有“天启”的信仰,就不会有对道的正确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4: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说:上章讲了如何知道、见道,本章紧结上章,讲如何为道,知道然后才能见道,见道然后才能更好地为道,为道也就是修道、行道的意思,知、见的目的是为了修、行。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学的目的是获得知识,知识越学越多。不同时代的人为学的内容不一样,老子时代的人可能要学习诗书礼乐等,如孔子教学生就教六艺。古时候人类的知识积累少,人们要学的东西也少,今人要学的东西就太多了,举不胜举。学习知识是必要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人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选错了方向。正如庄子所说:吾生有涯,知识无涯,以有涯追求无涯,危险啊!我们需要知识,但不能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知识,而是要为了自我的成长而学习知识,把知识当作我们的营养。这样的话,随着知识的获得,个人不断成长,由量变到质变,可以获得突破,获得飞跃。

为道就是要明心见性,就是要与道同一,就是要把我们心中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去掉,其中包括我们的私心杂念、主观成见,总之就是我障和物障两类,让我们的心灵的本来面目显明起来,让我们的本性显现出来,而我们的本性是与道同一的,实际就是道。所以,老子说“为道日损”。

当道显明之后,还需要遵道而行,不断减少我们不符合道的思想行为,使我们的思想行为逐渐接近道,不违扭道,最终与道同一,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说“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

统治者想让天下归心,就必须顺民心,不以自己的好恶强求天下百姓,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话,天下百姓就自然归顺了。如果琢磨出许多整人害人的制度、政策,残贼百姓,自然会失去民心,丧失天下。老子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清真言讲:“万物非主,惟有真主”。实践清真言的过程,就是“为道日损”的过程,就是要消除自我的私心杂念,就是要把我们的“非主”的思想行为扫除干净,只有这样,才能确立“惟有真主”的信念,才能让真主之光照亮我们的心灵,才能归顺真主,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02: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